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家国天下求谏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VIP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家国天下求谏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3-

求谏

教学目标

1.巩固相关的文言学问,培育概括实力。?

?2.能够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3.培育学生辩证思索的实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相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2、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教具打算

多媒体课件

课时支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日常生活中有人指责过你或给你提些看法吗?那你是如何对待的呢?

复习检测:

(一)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皆失其举措

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意动用法:主若自贤,臣不匡正

名词作状语: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

(二)古今异义词

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古义:举止

今义:举动措施

(三)文言句式

意念被动句: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为……所”表被动: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定语后置句:百僚进见者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研习课文

从课文中找出,唐太宗认为纳谏有着怎样的作用?

在《求谏》中记录了许多唐太宗关于求谏的名言,看得出来,他对此做了深化的思索。唐太宗认为纳谏对于君王来说是特别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藉此可以“知政教得失”,可以使“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可以“匡救”政务之失,最终达到“天下太平”的局面。

四、合作探究

1、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纳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采纳的论证方法有:

比方论证──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类比论证──人欲自照,必需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假设论证──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对比论证──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事实论证──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2、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1)勤于政事。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对此“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2)虚怀若谷。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惊堵塞言路,“每有谏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

(3)宽厚体谅。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境况表示理解,努力创建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

(4)处事谨慎。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示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生怕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古时谏者“及其满盈,无所复谏”,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目的在于不能防微杜渐,也要亡羊补牢。

当然,由于唐太宗晚年居功自傲的心情增长,渐渐“不悦人谏”,独断专行,留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历史缺憾。

3、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能遮掩明君贤臣的身影,如唐太宗一般凭借虚己求谏而成就大业的人还许多,我们能否找到几个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呢?

???尧设“敢谏鼓”、?????齐威王——邹忌、??????鲁庄公——曹刿

???秦孝公——商鞅、????刘邦——张良、??朱元璋——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4、相反,也有些君主拒绝纳谏,甚至对直言进谏的臣子怀恨在心,打击报复,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这样的君主呢?(闭目塞听、夜郎自大、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一意孤行、独断专行)这样的人最终难免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我们能否在历史上找出可以证明的实例?

???夏桀——关龙逢、???商纣王——比干、???周厉王——召公

???蔡桓公——扁鹊、???楚怀王——屈原、???吴王夫差——伍子胥

项羽——范增、?????隋炀帝

假如当时唐太宗不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又哪能开创“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假如当时商纣王听从比干的良言,又哪能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

5、这就须要我们辩证思索何为诤言何为谗言:

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唐玄宗宠信李林甫、杨国忠导致“安史之乱”

宋仁宗听信秦桧谗言而妄杀忠良

这些事告诫我们在面对他人的看法时要具备辨别是非的实力、察纳雅言的睿智、明辨忠奸的眼光,方能更好的认清自我,从而走向胜利。

结语

虚心纳谏其实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对指责与建议。若我们能虚怀若谷,对他人的指责与建议抱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看法,我们就能更大程度地相识真正的自我,做更好的自我。感谢苛刻挑剔你毛病的人,因为他们以残酷的方式让你发觉了自己的不足;更感谢恳切指责你的人,因为他们真心爱你!

六、课堂练习下面一段文字出自《贞观政要·求谏》,阅读后回答后面问题: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专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2****81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