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标背诵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之报任安书.docx

高中新课标背诵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之报任安书.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研究报告

PAGE

1-

高中新课标背诵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之报任安书

一、作者背景与写作背景

1.司马迁的生平简介

(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生于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86年。他出生于一个文学世家,父亲司马谈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曾担任太史令。司马迁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酷爱文学和历史。青年时期,他遍访名山大川,搜集史料,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公元前110年,司马迁被任命为郎中,开始步入仕途。

(2)在担任郎中期间,司马迁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并多次随汉武帝巡游天下,亲历了汉武帝的辉煌时代。然而,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李陵事件遭受重大打击,被汉武帝处以宫刑。遭受此等奇耻大辱的司马迁并没有沉沦,反而更加坚定了完成《史记》的决心。他在狱中发愤著书,历经磨难,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这部旷世巨著。

(3)《史记》的问世,使司马迁成为了中国史学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这部作品以纪传体为主,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共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司马迁在《史记》中展现了极高的文学成就和史学造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坚定信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辉煌,但他的坚韧和才华使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2.《史记》与《报任安书》的关系

(1)司马迁的《史记》与《报任安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史记》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凝聚了司马迁数十年的心血,而《报任安书》则是他在狱中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信,表达了他在创作《史记》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感情。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不仅回顾了自己的仕途经历,还深刻反思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2)《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的重要作品,它揭示了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在信中,司马迁详细描述了自己在狱中的生活,以及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正是《史记》中所体现的史学精神和人文关怀。

(3)《史记》与《报任安书》的关系还体现在它们共同展现了司马迁的史学观念和人生哲学。《史记》中,司马迁倡导“实录”精神,强调历史记录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在《报任安书》中,他则表达了自己对历史使命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坦然态度。这两部作品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司马迁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邃的思想世界。

3.写作时期的社会环境

(1)司马迁写作《史记》和《报任安书》的时期,正值西汉盛世,汉武帝刘彻统治下的汉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这一时期,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法律制度逐步完善,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所发展,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文化上,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文人学士受到重视,学术研究活跃。

(2)然而,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并非完全和谐。汉武帝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均田制、实行盐铁官营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加剧了社会矛盾。同时,由于连年征战,百姓负担加重,加之巫蛊之祸等事件的发生,使得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司马迁的写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时代的影响,他的作品中既有对国家繁荣昌盛的赞美,也有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3)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是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激烈碰撞的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官方意识形态。这一时期,文人学者纷纷投身于儒学研究,试图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司马迁作为史学家,既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又对法家思想有所接触,这使得他的作品在历史观和价值观上呈现出多元的特点。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司马迁的写作充满了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和对历史责任的担当。

二、文章结构分析

1.引言部分

(1)在《报任安书》的引言部分,司马迁以谦卑而诚恳的笔触,向友人任安表达了自己对过去仕途遭遇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他首先回忆起自己年轻时,曾怀揣着对国家和社会的理想,投身于政治和文学创作。然而,在现实的风雨中,他遭受了极大的挫折,甚至被迫承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2)司马迁在引言中提到,自己在遭受宫刑之后,曾一度陷入绝望。但正是这种极端的痛苦,使他更加深刻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意识到,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而自己的生命应当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留下深刻的印记。这种认识促使他重新振作,决心完成《史记》这一历史巨著。

(3)在引言的最后,司马迁向任安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他感慨地说,虽然自己身处困境,但心中依然怀揣着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他希望任安能够理解自己的心情,共同为实现理想而努力。这种真挚的情感和对友情的执着,为整篇文章奠定了基调,也为读者展现了司马迁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2.正文部

文档评论(0)

167****24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ccccccccccc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