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北京市海淀区202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北京市海淀区202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海淀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练习

高三语文2025.04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重视“势”是中国人看待自然和社会的一种独特方式。势,古字作“執”,字形从“奉”从“丸”,“奉”为高土墩,“丸”为圆球,意为圆球处于土墩的斜面即将滚落。《孙子兵法》中“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即是此意。

“势”源于土墩斜面给人的倾向感,以及斜面对圆球可能产生的加速作用。一个系统内在的张力或外界的影响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它们对逆势而行者起着阻遏进程或改变方向的作用,对顺势而为者则起到加大运动速率的作用。

在中国思想史上,兵家最早系统探讨了“势”的概念。《孙子兵法》中“势者,因利而制权也”,指出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以达成有利“态势”,这是孙武势论的核心。在政治领域,法家势论更强调“权势”等含义。《韩非子》中“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把“势”看作统治者所拥有的优势或特权。自汉末六朝开始,艺术、文学等领域也引入了“势”的概念。东汉蔡邕重视书法的“笔势”,东晋顾恺之提出以静态的画面来表现动态的“气势”,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专章论述“文势”。

在长期发展中,“势”融合了多种含义,形成了四个基本内涵。首先是“位置”,相对位置的差异是产生“势”的先决条件,这位置既可指物理空间上的,也可指社会政治中的。其次是“力量”,既指有形的力量,也指潜在的威慑。这种力量由位差带来,又是形成位差的原因。位置和力量反映的是事物在特定时刻下的静态特征。第三是“趋向”,强调“势”蕴含的动态性。这趋既表示一种微观运动的方向,又表示一种宏观发展的状态;既可能是已经在变动中的过程,也可能是引而未发但已露征兆的积蓄状态。第四是“策略”,“势”体现着结构性与能动性的统一。谈势者必然会论及对“势”的谋划和利用,重视在把握“势”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行动。

(取材于张磊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古人将“势”区分为“自然之势”和“人设之势”。如果是自然之势,就要顺势而为;如果是人设之势,就要审时度势。无论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还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中都充满了“谋”的智慧。古人将“势”进一步推广到文学、艺术等领域,是创造性的运用。

宋代山水画家郭熙的《林泉高致》中有一段著名论述:“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流则远矣。”一“锁”一“掩”,便形成了艺术的张力,创造出一个回荡不已的空间。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极富节奏感,参差有致,空灵通透,自然山川不会按人的审美意愿存在,而中国画可以用云雾取舍等手段,自由组合,形成构图上的“势”,以墨线的轻重虚实、力度的强弱刚柔、走势的斜正向背等,使所描绘的苍松翠竹、悬泉飞瀑、崩崖坠石等都呈现出一种趋向、一种性格,这则是笔法上的“势”。这是以绘画手段在自然山水中提炼出的“势”,能引导人体悟出一种“境”。这种“境”,是客观的自然山川所没有的,是审美主体的感悟加之于审美客体而形成的,在中国绘画、诗歌、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体现。

“笔势”是书家营造生命联系的一种方式,它使相对孤立松散的汉字组合形成呼应与关联,体现着中国艺术的审美取向。从东汉蔡邕作《九势》,到王羲之作《笔势论》,再到智永作“永字八法”,书家对“笔势”做了深入的探讨。“笔势”就是书法中往来运动的态势,通过造成线条内在的冲突,使本来直来直去、一笔而过的线条,有意一波三折,使线条之间不连而连、连而不连,由此见出线条内部生命的往复回环,成为融通一体又富有节奏的生命之线。“笔势”赋予了汉字线条丰富复杂的变化,书法有了“势”才真正展现出生命来。比如米芾就是通过侧锋刷字、书备八面、往垂收缩等笔法造势,创造了独具个性的书法生命形象。

(取材于朱良志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势”是中国看待世界和国家关系的重要视角,“谋势”在当代呈现出新的内涵。

首先,从“趋势”的角度看,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是基于国际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而对世界发展大趋势作出的科学判断。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各国的利益相互交叉融合,形成相互依赖的紧密关系。同时,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才能解决。这些变化共同构成了世界的整体性、联系性的大势,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必然选择。

其次,从“形势”的角度看,中国关注大国间的格局变化,重视中国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通过建立新机制以引领势态的走向。与“倚强凌弱”的强权政治关系以及“大国必然陷入冲突”的对抗性观念不同,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在国家关系层面“谋”的是和平、公正、合作、共赢之“势”。为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努力在中美关系、金砖国家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等层面有所作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jzhangt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