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PAGE17
PAGE0
设备设计说明书2017“
设备设计说明书
2017“东华科技-陕鼓杯”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
年排量100亿标立烟道气脱硫项目
2017“东华科技-陕鼓杯”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
年排量100亿标立烟道气脱硫项目
设备设计说明书
设计单位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
设计团队
DRAGONS’
成员姓名
江明宇高吉芳朱畅胡园园祝航
指导教师
吴再坤
2017年7月19日
年排量100亿标立烟道气脱硫项目设备设计说明书
PAGE17
PAGE0
目录
TOC\o1-3\h\u305761塔设备工艺设计初步 1
61161.1T-101一级吸收塔设计 1
240501.1.1模拟结果 1
150961.1.2塔高计算 1
261161.2T-102二级吸收塔设计 3
285311.2.1模拟结果 3
1611.2.2塔高计算 4
74451.3T-103水洗塔设计 5
36971.3.1模拟结果 5
5541.3.2塔高计算 5
153031.4T-201分解塔设计 6
194631.4.1模拟结果 6
127192换热器选型 11
52272.1选型过程: 11
277213泵的选型 16
294213.1选型过程 16
186804反应器的设计 18
27844.1釜式反应器的设计 18
131184.1.1反应式 18
3404.1.2反应器类型的选定 18
197654.1.3反应器的工艺参数 18
256264.1.4反应器的选型 19
PAGE17
年排量100亿标立烟道气脱硫项目设备设计说明书
PAGE0
塔设备工艺设计初步
T-0101一级吸收塔设计
模拟结果
由ASPEN模拟得到的塔径结果如下图1-1:
图1-1一级吸收塔模拟结果
塔高计算
喷淋吸收塔具有内部构件少,塔内不易结垢和堵塞,压力损失也较小等优点,是脱硫装置的主流塔型,因此本工艺选择喷淋塔脱硫技术。烟气从吸收塔中部进入,入口在吸收塔浆池最高液位上部和最低一层喷淋层下部之间。烟气往上逆流通过喷淋层区(吸收区),与喷淋下来的氨液强烈反应,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氯化氢、氟化氢、粉尘等有害成份被吸收。布置在吸收塔顶部的除雾器除去烟气中带入的雾滴,净烟气在吸收塔顶部以45℃一50℃的饱和温度离开吸收塔。喷淋塔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图1-2吸收塔类型
(1)吸收区设计
吸收区的高度一般指烟气进口水平中心线到喷淋层中心线的距离。根据吸收塔高度参考表,吸收区高度一般为5~15m,烟气接触反应时间一般为2~5s。为了保证较高的脱硫效率,设计接触反应时间为2s,则吸收区高度为:
吸收区一般设置3~6个喷淋层,每个喷淋层都装有多个雾化喷嘴,交叉布置,覆盖率达200%~300%。本设计中考虑成本问题,故设计中设置4个喷淋层。喷淋层间距一般为1.2~2m,为了便于检修和维护,层间距设为1.5m。
入口烟道到第一层喷淋层的距离一般为2~3.5m,本设计为:
表1-1吸收塔高度参考表
项目
范围
吸收塔入口宽度与直径之比/%
60—90
入口烟道到第一层喷淋层的距离/m
2—3.5
喷淋层间距/m
1.2—2
最顶端喷淋层到除雾器的距离/m
1.2—2
除雾器高度/m
2.0—3.0
除雾器到吸收塔出口的距离/m
0.5—1
吸收塔出口宽度与直径之比/%
60—100
(2)除雾器区设计
除雾器通常安装在吸收塔的顶部,也可安装在吸收塔后的烟道上。其作用是捕集脱硫后洁净烟气中的水分,尽可能地保护其后的管路及设备不受腐蚀与污。
最后一层喷淋层到除雾器的距离为1.2m,除雾器到吸收塔出口的距离0.7m。除雾器的高度为2.5m,采用2层除雾,则除雾区的总高度:
(3)浆液池设计
浆池容量V1的计算表达式:QUOTEV1=(L/G)×VN×t1
式中:L/G——液气比。液气比是指吸收剂氨液循环量与烟气流量的比值(L/m3)。如果增大液气比,则推动力增大,脱硫效率增大。但是氨液停留时间减少,且循环泵液循环量增大,运行成本增大。根据经验,喷淋塔中的液气比一般为15~25L/m3。本工艺选取15L/m3。
V——烟气标准状态湿态容积,m3/h;V=208.9m3/s;
t1——浆液停留时间,4~8min,取t1=5min=300s。
可得喷淋塔浆液池体积:V1=(L/G)×VN×t1=15×208.9×300=940.05m3。
选取浆液池内径略大于吸收区内径,内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