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山东省聊城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一模试题 历史 含解析.docx

山东省聊城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一模试题 历史 含解析.docx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聊城市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卷

历史试题(一)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一组图片可说明,新石器时代早期()

A.手工行业的独立 B.农耕定居的出现

C.审美观念的萌芽 D.编织工艺的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有了编织较为精细的绳子,并且有专门编织的工具,反映了编织工艺的进步,D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编织绳子这一手工业的遗物,没有涉及手工业是否独立的情况,排除A项;仅通过绳子的考古发现,不能得知农耕和定居的情况,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B项;编织绳子更多是为了实用,且材料不能得知此时期是否为审美观念“萌发”的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2.《论语·学而》载,孔子的弟子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西汉刘向的《说苑·谈丛》亦有语云:“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两则引文共同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应是()

A.以人合天 B.知常达变 C.崇德尚贤 D.自强不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至西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可知,两者都强调事物的根本和规律,“以人合天”强调的是人的行为要顺应自然规律,与题干所述内涵相符,A项正确;“知常达变”强调既要了解常规又要懂得变通,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崇德尚贤”侧重于推崇品德和贤能,材料未提及品德和贤能相关信息,排除C项;“自强不息”强调自我努力、不断进取,与材料强调的“本”和“道”的内涵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唐初,政府均田令与《唐律疏议》中均明文规定:“诸里正依令授人田,课农桑……诸永业田每亩课植桑五十根以上,榆、枣各十根以上,三年种毕。乡土不宜者,任以所宜树充。应课植桑、枣而不植,是为违法。”据此可知,唐初政府注重()

A.发挥基层组织的督导职能 B.强化重农抑商的民众教化

C.完善乡村治理的制度体系 D.实施礼法结合的治国策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唐初政府通过均田令和《唐律疏议》规定,要求里正按照法令分配土地,并监督农民种植桑树、榆树、枣树等,且对不按规定种植的行为视为违法。这些规定表明唐初政府注重通过基层组织(如里正)来督导农业生产,确保农业政策的落实,体现了唐朝初年政府注重发挥基层组织的督导职能,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手工业和商业的抑制,排除B项;劝课农桑不属于乡村治理的“制度体系”,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基层组织的督导作用,没有涉及在治理国家中的礼法结合,排除D项。故选A项。

4.明初,尽管《大明律》规定“凡军、民、驿、灶、医、卜、工、乐诸色人户,并以籍为定”,且严惩私自更改户籍的“冒籍”行为,但“冒籍”“无籍之徒”却愈发普遍,到明中后期更多民众更改户籍,甚或同时拥有民户、灶户、军户等多重户籍。该现象主要缘于,明代()

A.户籍管理的松弛 B.人口迁徙的频繁

C.赋役负担的不均 D.择业观念的多元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题干提到,尽管《大明律》对户籍有严格规定,但“冒籍”和“无籍之徒”现象在明中后期愈发普遍,甚至出现民众拥有多重户籍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的赋役制度存在严重的不均,不同户籍的赋役负担差异较大,导致民众为了减轻赋役负担而更改户籍或拥有多重户籍。这是导致“冒籍”和“无籍之徒”现象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明代户籍管理在后期有所松弛是材料现象的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涉及民众私自更改户籍的种类,而非民众的迁徙,排除B项;民众私自更改户籍的种类,并非民众真正更改了职业,排除D项。故选C项。

5.1840年以前,英国贸易商在中国的进出口交易主要以白银或汇票结算。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人往往倾向于用茶叶、生丝等作为等价物交换英国商人带来的棉制品、鸦片等货物。到1847年,上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5****92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