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动力学: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ppt

药物动力学: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解离度和脂溶性(一)解离度构成消化道上皮细胞膜为类脂膜,它是药物吸收的屏障。通常脂溶性较大未解离型分子容易通过,而解离后的离子型不易透过,难以吸收。pH-分配假说(pH-partitionhypothesis):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第三节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Hendreson-Hasselbalch方程式:描述胃肠液中未解离型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解离常数pKa与消化道pH的函数,弱酸性药物:pKa–pH=lg(Cu/Ci)弱碱性药物:pKa–pH=lg(Ci/Cu)式中Cu,Ci分别为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的浓度。-通常药物在小肠中的吸收比pH-分配假说所预测的值要高,原因有:①小肠吸收表面微环境比肠内pH低;②小肠吸收表面积大。**(二)脂溶性胃肠上皮细胞为类脂膜,是药物吸收的通道,也是一层屏障。评价药物脂溶性大小的参数是油/水分配系数(Ko/w,P)。针对单纯扩散的药物**药物脂溶性、分子量与透膜性的关系**药物溶出原理示意图二、溶出速率定义:溶出速率(dissolutionrate)是指在一定溶出条件下,单位时间药物溶解的量。**Noyes-Whitney溶出方程:(一)药物溶出理论在胃肠道中,溶出的药物不断地透膜吸收入血,形成漏槽状态(sinkstate)。与Cs相比,C值是很小的,即CsC,C值可忽略不计。影响溶出速度的因素:1.粒径大小2.溶解度3.粘度和温度**(二)影响溶出的药物理化性质1.药物的溶解度弱酸或弱碱性化合物的溶解度与pH的关系密切,胃肠道不同部位的溶出速率不同。弱酸的总溶解度为:(2-9)[HA]是未解离的酸性药物的固有溶解度(用C0表示),[A-]是阴离子浓度。阴离子浓度可用解离常数Ka与C0的乘积表示,则有:(2-10)同理,弱碱性化合物的溶解度为:(2-11)将上述两式分别代入NoyesWhitney方程,则得弱酸性药物的溶出速率方程:同理,弱碱性药物的溶出速率方程:**

2.粒子大小-从NoyesWhitney方程可知,药物的粒子大小与溶出速度有一定关系。相同重量的药物粉末,其表面积随粉末粒子直径的减少而增加。-粒径和表面积的关系为:S=(6/d)×(W/D)粒子直径(μm)1克粒子的总表面积(cm2)100060100600106000160000临界粒径(criticalparticlesize,CPS):是指不影响药物吸收的最大粒径(二)影响溶出的药物理化性质**3.多晶型-化学结构相同的药物,由于结晶条件不同,可得到数种晶格排列不同的晶型,这种现象称为多晶型(polymorphism)。-稳定型:熵值最小、熔点高、溶解度小、溶出速度慢。-亚稳定型:熵值较小、熔点较低、溶解度较大、溶出速度较快。在常温下比较稳定-不稳定型:溶解度大,易于转化为稳定型。-无定型:不必克服晶格能,溶出最快,但在贮存过程中甚至在体内转化成稳定型亚稳定型药物

文档评论(0)

胖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