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备战2025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专题(一)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
【新闻事件+人物事迹++适用主题+最新时评+运用示例】
【新闻事件】
2024年6月24日上午,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分别授予武汉大学85岁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院士、清华大学61岁的凝聚态物理领域科学家薛其坤院士。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负责,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200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第一次出现空缺。2015年第二次出现空缺。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官网显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奖章和800万元奖金。
【人物事迹】
李德仁
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一直致力于提升我国测绘遥感对地观测水平。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
李德仁院士是国际著名地球空间信息专家。在地球空间信息学的理论创新、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为我国成为世界本领域三强之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秉持着“在测绘遥感领域要有中国人自己的数据”的信念,铸就了一个又一个科技辉煌。80年代,主要从事测量误差理论与处理方法研究。首创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的选权迭代法,被称为“李德仁方法”。提出包括误差可发现性和可区分性在内的基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的扩展的可靠性理论。该成果获1988年联邦德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汉莎航空测量奖”。
90年代以来,提出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21世纪,提出广义和狭义空间信息网格的概念与理论。领导研制了吉奥之星GIS系列产品、方略视讯系列产品和立得3S移动测量系统等高科技产品。
进入21世纪,李德仁教授提出广义和狭义空间信息网格的概念与理论、地球空间信息聚焦服务理论与方法、可量测实景影像与可量测虚拟现实等理论,并积极推动地球空间信息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爱我中华,兴我家邦”,这是李德仁的曾祖父留下的家训首句。这也让他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提倡“不仅要低头做学问,还要抬头看方向”,始终聚焦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辈子为国家服务”。
除了是科学家,李德仁还是成果丰硕的教育家,在所有头衔中,李德仁最钟爱的岗位是“教师”。他说,“我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成为一名老师,我的责任是传承学问,培养下一代的接班人,我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在测绘遥感领域内外各有建树。这是他们勤奋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为之高兴的最大成果。”
薛其坤
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巴克利奖首位中国籍获得者、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著名凝聚态物理学家。
薛其坤是凝聚态物理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实验物理学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国际引领性重大科学突破的杰出科学家之一。他创造性地发展了分子束外延、扫描隧道显微镜和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的超高真空互联系统,成为在量子材料原子尺度可控制备和表征方面国际通用的强大实验技术。在此基础上,他率领团队取得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界面高温超导的两项原创性科学发现。拓扑绝缘体中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是凝聚态物理领域的一次里程碑性突破,异质结界面高温超导的发现则开启了高温超导的全新研究方向,均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学术影响。他两次受瑞典皇家科学院邀请在诺贝尔论坛作特邀报告,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作为首位中国籍科学家荣获国际凝聚态物理最高奖—奥利弗?巴克利奖(2024)和国际低温物理最高奖—菲列兹?伦敦奖(2022)。
薛其坤不是人们口中的天才。他3次考研方获成功,读博士花了7年,却在41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50岁攻克量子世界难题,如今又在61岁斩获中国科技界的崇高荣誉——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有史以来该奖最年轻得主。
他几十年来,一直保持“7-11”(早7点到实验室晚11点离开)的工作状态。世人常说科研枯燥无聊,他却乐在其中,每每讲起专业总是两眼放光。有位老院士曾评价他,“吃苦耐劳,异于常人”。
他个子不高、乡音浓重、为人豪爽,无论是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有事相求,他都会热心帮忙。有同事曾开玩笑,“如果放在古代,他就是个大侠”。但对待科研,他却追求极致,就连学生论文中的标点符号都不允许出错。
取得今天的成绩,薛其坤说:“1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