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一说山东人,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

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供奉,赐金放还后,游历全国。唐肃宗李亨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上元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二。

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10岁,读诸子百家,通诗书。

24岁,年少有为。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5岁,辞亲远游。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34岁,初到长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42岁,待诏翰林。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44岁,赐金放还。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45岁,双子星会。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译文: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笛子的美称

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乡,家乡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的夜里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飞”写出了笛声的出乎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散”字准确地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从而勾起了旅人的情思。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本诗。

夸张,“满洛城”运用夸张手法,极写笛声悠扬,反衬诗人闻笛后内心的孤寂之情。体现了李白诗歌的丰富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

借代,诗中用“折柳”指代离别愁绪的曲声,且“柳”和“留”谐音,寓惜别、怀远之意。

反问,写诗人的情怀,却从他人角度反说。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运用反问句式,这样写既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自己也是如此,又大大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3.末句不说自己起了思乡之情,却说“何人不起故园情”,为什么?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

,。

2.《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

,。

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

4.《春夜洛城闻笛》中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5.写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的是:

,。

此夜曲中闻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99****00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