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师承教育
高宗跃
【摘要】中医师承教育是当今社会中医传承的主要方式,其培养了大量的中医优秀
人才,促进中医药文化和中医学术思想传播,是现代中医药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但其发展也存在部分问题,比如中医理论知识有待夯实、临床思维能力有待提高,老
师单一、个人经验色彩浓厚,管理体制不健全、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并提出自
己对中医师承教育的展望.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9(034)001
【总页数】2页(P156-157)
【关键词】中医;师承教育;人才培养
【作者】高宗跃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医院肛肠科河南郑州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医师承教育是自岐黄以来我国民间医学传承的基本形式,这种模式历史悠久,正
史记载最早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1],长桑君传授医学给秦越人,秦越人带
徒(子阳、子豹等)行医[2]。中医师承教育主要通过临床跟师、抄方学习、口传面授
的方式来继承老师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其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学生的
中医底蕴,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符合中医学的自身发展规律,在历代都影响颇
深,特别是近年来中医药法的实施,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在政策上给予中医师承教育
特定的支持,其优势愈加明显。然而相对于现代中医院校教育而言,中医师承教育
规模有限,其以临床实践教学为主,缺乏系统的中医理论学习,部分老师的中医观
点有待进一步考证,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笔者作为一名出身中医世家的临床大夫,
自幼至今一直学习中医药知识,还长期担任中医院校本科生的教学工作,现对中医
师承教育感触颇深,以下做简要探讨,以飨同道。
1中医师承教育的内涵与发展
中医师承教育是根据中医药人才培养传统和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在遵循中医药人
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以拜师学习、临床实践为主要学习形式,加强中医药文化素
养和医德修养,继承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并在继
承的基础上,传承中医药学术经验和培养中医药精英人才的中医特色教育[3]。中医
师承教育的发展可谓波澜起伏,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师承教育在西医学的冲
击下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90年代中医师承教育受到政府的重视,特别是《关
于开展中医带徒弟工作的指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办法》
及《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等颁布与实施,中医师
承教育迎来了光明的春天。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
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明确提出师承人员只要通过相关部门
组织的考核即可获得师承中医执业的资格,并于2017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
中医师承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壮大。
2中医师承教育的成果
2.1中医师承教育是中医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中医师徒传承是千百年来民间
自发组织的中医师承教育,是中医学日益发展的主要传播方式。在近几千年中,中
医师承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中医人才,如20世纪初中国就有中医80万人,
远远超过现在以院校教育为主培养的27万中医师人数[4]。另外有95%的临床主
任医师认为,最好的中医传承方式是“一对一跟师学习”,他们中有77.5%的人
认为师承跟师学习的最佳时间段是“从事一段时间中医临床工作后”[5]。
2.2中医师承教育促进中医药文化和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播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我国几千年的中医学术思想与诊疗理念,中医药文化
的传播可以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师承教育作为民间中医药发展和传播
的重要途径,可以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中医药、了解中医药。另外,诸多民间中医
大夫对部分疑难杂症及相关专科疾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的临床经验非常
丰富,如果这些临床经验得以很好的继承,不失为对中医药文化的完美发展。
2.3中医师承教育是现代中医药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可否认,当今社会中
医院校教育是中医药发展的主流,然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完美结合,各发挥其优
势,获得更高的教学质量,是当前中医教育蓬勃发展的关键。天津中医药大学探索
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结合,实行课程、实训、临床相结合的模式[6],这种模式
已经传承3个年级,实践表明中医师承对中医思维的养成、临床能力的提升具有
显著效果,对中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推动作用,值得广大中医药院校在中医师
承教育方面借鉴[7]。
3中医师承教育存在的问题
3.1中医理论知识有待夯实,临床思维能力有待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