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中医气压穴位推拿按摩技巧中医推拿按摩是一门古老而精深的治疗艺术。它结合了穴位理论与手法技巧,能有效调节人体气血平衡。本演示将介绍气压穴位推拿的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和实际应用方法。作者:
课程概述中医推拿的历史和理论基础探索推拿的悠久历史与中医理论体系。这是理解后续内容的关键。气压穴位的概念和重要性了解气和穴位的基本概念。这些是推拿按摩的核心元素。常用推拿手法和技巧掌握多种推拿手法。每种手法都有其独特的应用场景和效果。实际应用和注意事项学习针对不同症状的实际应用方案。同时了解安全注意事项。
中医推拿的起源1春秋战国时期推拿起源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当时已有初步的推拿治疗方法。2《黄帝内经》时期这部经典医籍首次系统记载了推拿手法。奠定了理论基础。3历代发展历代医家不断完善推拿理论。形成了系统的治疗体系。
中医推拿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关键。五行相生相克解释了人体生理变化规律。1经络学说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它们连接全身各个部位,形成完整网络。2脏腑学说五脏六腑各司其职。它们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共同维持身体健康。3
气的概念中医学中的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既是物质又是动力。气的运行和作用气在人体内循环运行。它推动血液流动,滋养组织器官,防御外邪。气滞血瘀的病理概念气的运行受阻会导致血瘀。这是许多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
穴位的定义和特点穴位的定义穴位是人体体表特定部位。它们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关键点。穴位的分布规律穴位主要分布在十四经脉上。还有一些分布在经外奇穴。常用穴位的位置和功效每个穴位都有特定位置和功效。掌握它们是推拿的基础。
气压穴位推拿的原理1平衡阴阳,调节脏腑功能最终目标是恢复身体平衡2调节气血运行促进经络通畅3通过按压刺激穴位激活气血流动
常用推拿手法概述按法用拇指或掌根垂直按压穴位。力度均匀,持续时间适中。揉法以指腹做圆周运动按摩穴位。动作轻柔,节奏均匀。捏法用拇指和食指捏拿肌肉或穴位。适用于肌肉丰富处。拿法用拇指和其他四指形成环状抓取肌肉。力度适中,有提拉感。
按法详解定义和作用按法是用拇指、掌根或肘部垂直按压穴位。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具体操作方法垂直下压,保持稳定力量。可做小幅度圆动或静止按压。力度因人而异。适用部位和注意事项适用于全身大部分穴位。骨性突起处应减轻力度。避免过度按压敏感区域。
揉法详解1定义和作用揉法是用指腹或掌心做圆周运动按摩穴位。可松解组织,促进气血循环。2具体操作方法以指腹或掌心贴于皮肤。做顺时针或逆时针圆周运动。动作轻柔连贯。3适用部位和注意事项适用于腹部、关节周围和面部。力度应由轻到重,速度适中。避免皮肤擦伤。
捏法详解定义和作用捏法是用拇指和食指捏拿肌肉或穴位。能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循环。具体操作方法拇指与食指(或其他手指)对合捏起皮肤和肌肉。可做提捏、揉捏等变化。适用部位和注意事项适用于肌肉丰富的部位。应避免血管和神经集中区。力度要适中。
拿法详解定义和作用拿法是用拇指和其他四指形成环状抓取肌肉。可松解肌肉粘连,改善肌肉弹性。具体操作方法拇指与四指相对,抓起肌肉团。可做提拿、搓拿等变化。动作应连贯流畅。适用部位和注意事项适用于背部、四肢等肌肉丰富处。力度适中,避免皮肤擦伤。
擦法详解1定义和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温通经络2具体操作方法手掌紧贴皮肤做往返摩擦3适用部位和注意事项适合大面积平坦部位,注意摩擦热度
头部常用穴位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等症。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一横指处。主治头痛、目涩、面部麻木等症。风池穴位于后头部,枕骨下与颈肌相接处。主治头痛、颈项强痛、感冒等症。
颈肩部常用穴位天柱穴位于颈后外侧,枕骨下缘凹陷中。主治头痛、颈项强痛、目眩等症。肩井穴位于肩上,肩峰与第七颈椎棘突连线中点。主治肩背痛、上肢麻木等症。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主治颈项强痛、发热、哮喘等症。
背部常用穴位膏肓穴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旁开三寸。主治咳嗽、气喘、肺病等症。肺俞穴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旁开两寸。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症。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一寸半。主治腰痛、遗精、耳鸣等症。
腰部常用穴位1命门穴位于第二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主治腰痛、阳痿、遗精、耳鸣等症。2腰阳关穴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主治腰脊强痛、下肢痿软等症。3大肠俞穴位于第四腰椎棘突旁开一寸半。主治腰痛、便秘、腹泻等症。
上肢常用穴位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1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上两寸,两筋之间2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3上肢穴位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合谷穴是镇痛要穴,可治疗头面部疾病。内关穴主治心胸疾病,有宁心安神之效。曲池穴擅长治疗上肢疾病和皮肤病。
下肢常用穴位36足三里被誉为长寿穴,位于膝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6三阴交三条阴经交会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