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曾获诺贝尔奖的“额前叶切除术”为何被列为禁术?
20世纪医学史上,额前叶切除术(Lobotomy)曾被视为精神疾病治疗的“革命性突破”,其发明者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兹(AntónioEgasMoniz)更因此获得194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然而,这项技术因滥用和不可逆的副作用,最终在20世纪70年代被全球多数国家禁止,成为医学伦理与科学探索冲突的典型案例。
本文将从技术发展、社会背景、科学反思等角度,剖析这一争议性手术的兴衰历程。
额前叶切除术的发明背景:从探索到诺奖
早期脑外科手术的尝试
19世纪末,随着神经解剖学的发展,医学界开始探索通过手术干预大脑治疗精神疾病。1888年,瑞士医生戈特利布·伯克哈特(GottliebBurckhardt)对6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脑叶切除手术,2名患者死亡,其余出现行为抑制,但因伦理争议被叫停。
莫尼兹的“灵感”与首次人体试验
1935年,葡萄牙神经学家莫尼兹在伦敦神经学大会上受到启发:耶鲁大学学者切除黑猩猩前额叶后,其攻击性行为消失。同年11月12日,莫尼兹指导助手对一名抑郁症患者实施首例额前叶白质切断术,通过颅骨钻孔注入酒精破坏神经纤维。1936年,他改进工具为“脑白质切断器”,并宣称手术成功率达70%。
诺贝尔奖的推动效应
1949年,莫尼兹因“发现前额叶白质切断术对精神疾病的治疗价值”获诺贝尔奖,引发全球关注。这一荣誉加速了手术推广,截至1951年,全球已有超18,000例记录。
技术推广与滥用:从“希望”到灾难
手术原理与操作演变
前额叶负责高级认知、情绪调节与决策功能。手术通过切断其与大脑其他区域的神经连接,抑制患者的攻击性或焦虑。早期采用开颅钻孔,1945年美国医生沃尔特·弗里曼(WalterFreeman)发明“冰锥疗法”:经眼眶插入器械搅动脑组织,10分钟即可完成,无需严格消毒。
适应症泛化与社会滥用
手术最初针对重症精神病患者,但迅速被滥用于“行为矫正”:非精神病群体:智力障碍儿童、罪犯、同性恋者甚至头痛患者被强制手术;典型案例:194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之妹罗斯玛丽因智力障碍接受手术,术后智商降至2岁水平,终身需护理;数据统计:1936-1950年代,美国实施4万-5万例,全球累计约30万例。
科学否定与伦理争议
1、不可逆的副作用暴露
认知与人格损害:患者普遍出现情感淡漠、智力下降、丧失自主性,如一名母亲描述术后女儿:“她的身体还在,灵魂却消失了”;死亡率与失败率:英国1942-1954年数据显示,4%患者术后死亡,25%无改善,仅41%“有效”——而63%的精神疾病本可自愈。
2、神经科学的进步与药物替代
20世纪50年代,氯丙嗪等抗精神病药物问世,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缓解症状,副作用远小于手术。同时,脑功能研究证实前额叶对人格的核心作用,手术的盲目性被彻底批判。
3、伦理反思与立法禁止
知情同意缺失:多数患者未被告知风险,甚至被强迫手术;
人权批判:1950年苏联以“反人性”率先禁止,1970年代全球多数国家立法废止。
历史教训:科学、伦理与社会的平衡
科学验证的必要性
诺奖委员会未充分评估长期副作用,仅凭短期疗效颁奖,凸显早期医学研究的局限性。
2、医学伦理的核心地位
手术滥用反映对患者自主权的忽视。现代医学强调“知情同意”与“最小伤害原则”,任何技术需以患者福祉为终极目标。
技术应用的审慎性
额叶切除术的兴衰警示:医疗技术需与社会需求、科学认知同步,避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额前叶切除术的悲剧源于科学探索的激进与伦理监管的缺失。它虽短暂点亮精神病治疗的“希望”,却以数万人的终生残疾为代价。这一历史提醒我们:医学进步必须与人文关怀并重,唯有尊重生命尊严,方能实现真正的技术造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电子测量技术(第5版)全套PPT课件.pptx
- QGDW 1152.2-2014- 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 第2部分:直流系统.pdf VIP
- 中小学学三年发展规划(2025-2028).docx VIP
- J-T-G- 5120-2021 公路桥涵养护规范(正式版).docx VIP
- 建筑工程图集 20CJ95-1:装配式保温楼地面建筑构造——FD干式地暖系统.pdf VIP
- 3 电子银行_纵横商务汉语 中级阅读2.pptx VIP
- 阿那亚品牌手册.pdf VIP
- 二氧化碳气瓶瓶阀爆破片爆破浅析 .docx VIP
- 隧道二衬施工缝缺陷处理方案.docx VIP
- 2025年秋学期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进度表.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