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语文试卷 【山东卷】山东省山东名校考试联盟2025年高三4月高考模拟考试(4.21-4.22).pdf

语文试卷 【山东卷】山东省山东名校考试联盟2025年高三4月高考模拟考试(4.21-4.22).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机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山东名校考试联盟

2025年4月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试卷共8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承载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

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

念、道德风尚,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持久弥新的魅

力和风采。

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以“家”为基础生产单位,特别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

法,强化了小农家庭比例。在生产过程中,传统农事知识的传播多依赖长者、父辈,而不是通过

文字或书本,老一辈的智慧和经验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也形成了尊重长辈的传统。耕读传统

在中国由来已久,唐末五代章仔钧所作的《章氏家训》提出“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

俭与勤”。北宋的宋仁宗颁布了劝耕劝读政策,鼓励士人、农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而且规定必

须在本乡读书应试,这一政策把士人、农家子弟与家乡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耕读不仅仅

是富裕家庭的追求。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在中国,读与耕之两事,士与农之两种

人,其间气脉浑然,相通而不隔。”士人和农民这两个传统社会的最主要阶层,通过耕与读达到

相互流通。“西道圣人”扬雄的“耕道而得道”则传递了古人对知和行、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探索。

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仍然是中

国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但小农户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弘扬耕读传统对培育高素质农民,

培养一支懂农业、善经营的“新农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农耕劳动具有社会性,古人在开沟或其他耕作劳动中通常需要两人一组进行协作,实行二

高三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人二耜并耕,即耦耕。清代学者程瑶田以为,“言耕者必言耦,以非耦不能善其耕也。耦之为言

并也,共事并行,不可相无之谓耦。”耦耕后来泛指两人伴耕或集体劳动。开田辟壤、种植收获、

挖渠建陂、抵御灾害等都需要人们互助合作,四川都江堰、安徽芍陂等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就是

人们集体劳动的见证。在传统乡土社会,劳力相互调剂、畜力互助合作、生产共同体等形式繁

杂的劳动合作广泛存在,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乡邻间在共同劳动中,形成情感认同和规

则意识,中华农耕文化不仅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更加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合

作在农业生产上有其必要性和普遍性,当前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合作经营、集体经营是农村

重要的经营方式,全国近一半农户依此开展生产、流通、信用、服务等方面的合作。

(摘编自张灿强《从优秀农耕文化中汲取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材料二:

实际上,对于“农”,中国人的思想和感情是极为复杂的。农耕文化曾经的辉煌是毋庸置疑

的事实,但是,在现代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快速推进中进退失据,也是客观现实。

若务农无法让耕者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若“跳出农门”成为每一个农家子弟改变命运的

希冀,若乡村即便发展起来也是“奔驰宝马在猪粪堆里狂奔”,如此这般的乡村与农民,又何谈

农耕文化的自信,又何来农耕文化现代化的发展?

农耕文化的现代化,这是一个文化课题,同时,也是一个“三农”命题。“三农”问题解决得

好,农耕文化就兴盛;反之,文化则难以振兴。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但现实中,我们看到,农民在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中,常常是“失踪”的、失语的。

有些地方,为了搞旅游开发将全体村民迁出,把村落建成仿古商业街,看似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百强名校试卷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百强名校试卷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