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1.六十载缕缕丝绸情桃李天下鬓发霜——陈钟
陈钟原浙江丝绸工学院副院长教授陈钟,1939年毕业于浙江省立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1944年毕业于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蚕丝科。1946年任浙江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专业教师。1950年兼任设在萧山坎山镇的制丝分部主任。1952年任杭州纺织工业学校副校长。1953年10月任杭州虎林丝厂副厂长,主管生产和技术。1956年参加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的筹建规划,并任该厂总工程师。1961年10月调任浙江丝绸专科学校副校长。1970年参加浙江省自动缫丝机研究小组,1972年ZD72-1型自动缫丝机通过鉴定。1973年负责浙江省烘茧技术研究,先后完成了“烟道气推进式热风烘茧机”和“76-1型循环翻网热风千茧机”的研制,研究小组获得全国纺织工业科研技术先进集体奖,“76-1型循环翻网热风千茧机”被列入《全国纺织工业科技重要成果表扬册》。陈钟
科研项目“微波技术应用于蚕茧千燥的研究”获得浙江省科委三等奖。2009年入选“浙江教育十大影响力人物”。兼《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编辑委员会委员、丝绸分支编写组副组长。曾担任中国纺织学会理事,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理事、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明奖评委会纺织组成员,浙江省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人大表,第五、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浙江省科协委员,浙江省人民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等。2006年获得中国丝绸协会颁发的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9年6月4日去世。陈钟
我1919年9月出生,老家在杭州余杭良渚。1935年7月,考进浙江省立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1939年7月毕业后,先在四川丝业公司第五制丝厂任技术员,后去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蚕丝科读书。1942年毕业后先后担任四川省第六蚕业督导区督导员、四川丝业公司第一制丝厂技术员。1946年5月返回浙江,在浙江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任专业教师,从此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胜利不久,浙江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的校舍被日军炸成了一片废墟,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和学生宿舍都需要重新建造,当时我参与了规划和重建,学校于1948年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1949年杭州解放,我作为浙江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的校务委员会成员、教导主任,参与领导新生后的浙江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学校那个时候一年招两百多个学生。(前排右)考察自动缫丝机
1950年兼任设在萧山坎山镇的制丝分部主任。1952年任杭州纺织工业学校副校长。1953年10月任杭州虎林丝厂副厂长,主管生产和技术。1956年1月赴北京参加制定当时亚洲规模最大的丝绸企业——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杭丝联)的筹建规划,并任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简称“丝联”)总工程师。从拟订筹建计划到机器设备选择、安装,从工人培训到投入生产,白天黑夜都扑在杭丝联的筹建工作上。(中)视察制造车间(右)主持学生论文答辩会,1991,杭州
该厂的机器设备选用的都是当时世界一流的:缫丝主机采用日本产自动缫丝机,丝织机采用日本产自动换梭织机,印染设备采用德国和瑞士的先进设备。由于大家一起夜以继日地工作,厂的建设进度很快,仅两年时间第一期工程就建成投产。投产不到半年,就遇上了“大跃进”。原先定下的经过严桥训才能上岗的用工制度被破坏了。1958年下半年,大批工人从其他厂抽调到了杭丝联,未经培训就上岗。由于他们对自动缫丝机操作不熟,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有些人认为自动缫丝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还不如立缫机好。我认为,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不是资本主义倾向,而是为了发展生产。自动缫丝是个方向,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可以提高产量。其用工仅为立缫机的三分之一。眼前的不适应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国的蚕茧解舒丝长短与日本的蚕茧有较大的差别;二是工人的操作技术跟不上。在家中(柴田摄),2009年,杭州
为了提高产量和质量,我编写了《自动缫丝机》一书,亲自讲课,对首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并提出要研究、制造适合中国蚕茧特点的自动缫丝机。1961年10月调任浙江丝绸专科学校副校长。1970年,我参加浙江省自动缫丝机研究小组。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研制适合中国蚕茧特点的ZD72-1型自动缫丝机获得成功,于1972年通过鉴定,并由杭州纺织机械厂投入生产。该型号自动缫丝机适合中国蚕茧的特点,缫丝质量稳定,机械结构设计合理,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深受缫丝企业的欢迎。1973年,我担任浙江省轻工业研究所和浙江丝绸工学院合作的烘茧技术研究小组的组长,进行蚕茧干燥理论、工艺和设备的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