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docx

《登高》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登高》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登高》是杜甫广为流传的代表作之一,诗歌表现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使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具有深刻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杜甫生平及其作品风格、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恰当的意象组合、巧妙的视角选择、生动传神的情景描绘,体悟到最悲凉的意境。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诗歌俯仰结合、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悲”的内涵,学习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博大胸襟。

教学重点

理解“悲”的内涵,体会诗人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又因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而产生的惆怅与悲情。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感受意境之凄清壮美,以及意象组合之妙,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情境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关于登高的名句有哪些?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任务情境:

唐大历二年的重阳节,离开故乡35年的杜甫独自登上了夔州的山亭,创作了这首凝聚了他一生血泪的《登高》。这首诗被誉为“七律之冠”,是中华历史文化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诗歌行中国》节目组拟拍摄“跟着杜甫去登高”的特辑,邀请我们班同学参与录制活动!

活动一:穿越历史,走近诗圣

一、填写杜甫资料卡片

二、人生四时期:

读书游历时期(35岁之前)

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

为官流亡时期(4548岁)

漂泊西南时期(49岁去世)

人们经常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甫晚年的诗歌风格,那么,何谓沉郁顿挫?

“沉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

“顿挫”: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声调起伏迭变。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客居四川夔(kuí)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但国家仍处于一片动乱之中。杜甫从48岁时开始漂泊在外,写此诗时是杜甫漂泊的第八个年头。

这年重阳节,想到当时的时局,想到昔日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离世,面对重病缠身的自己,为了排遣心头郁闷,杜甫抱病独自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活动二:诵读入境,找出诗眼,品感情基调。

一、播放朗读视频,然后全班齐读。

教师进行诵读指导:首句高亢激昂,次句回环婉转。颔联“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一气读出,再作延长音。颈联“悲”、“常”、“独”重读。尾联慢读,自怜自叹。(由于视频时间限制30钟课堂实录,所以此部分内容未展现在视频中)

二、把握诗眼:“悲”(视频内容从这里正式开始,主要是下面的活动三)

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是怎样的?(凄凉、悲苦、哀伤、孤独)

活动三:品意象组合之妙,体会诗人悲情

一、意象是什么?(带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王国维《人间词话》

总结:诗歌意象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为表达一定的审美理想或思想感情而精心营构的、融入了诗人情感和思想的主客统一的符号化表象。

二、首联十四字写了六种意象:风、天、猿、渚、沙、鸟,并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既凝练,又准确,画面感极强。

总结:(从色彩上看:所有的景物都着上冷色调的“清”、“白”,给人凄清惨淡之感。

从意象的象征意义上来看:“风”、“猿”、“鸟”等这些意象,本身在古典文化诗词中就自带了凄清之意。)

三、诗人如何写悲?为什么用“啸”而不用“啼”?

“啸”描写了叫的状态,更能够体现悲哀之情;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猿啸”是凄异与悲哀的,一个“啸”字完美诠释了诗人内心积郁的爆发,“啸”体现的不仅仅是悲伤的情感,这份“悲”更有力度!

四、为何飞鸟徘徊不前呢?徘徊盘旋的究竟是一只鸟还是一群鸟呢?

总结:徘徊可能源于自然界疾风猛烈

也可能源于一只孤鸟的流离失所

亦或是一群鸟的徘徊,诗人孑身一人与群鸟盘旋于此相比,更能衬托出人的孤独之意。

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用六个特写镜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把“落木”改成“落叶”,行不行?为什么?

相比较“落叶”,“落木”更加沉重,木给人干枯之感,树叶早已没有生命,颜色是枯黄衰败的。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何况是无边无际的落叶从空中飘零,营造出更加悲凉的氛

文档评论(0)

ych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