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化学治疗药物
2开创了化学治疗得新纪元———使当时死亡率较高得细菌性传染病得到了控制。提出了“代谢拮抗”学说————开辟了一条从代谢拮抗寻找新药得途径,使人们认识到从体内代谢产物中寻找新药得可能性。磺胺类药物得发现和应用在药物化学史上就是一个重要得里程碑。磺胺类抗菌剂§11、1磺胺类抗菌药物及抗菌增效剂
31908年,德国化学家Gelmo合成对氨基苯磺酰胺。1932年,Domagk在研究偶氮染料的抗菌作用时,发现百浪多息的红色染料可使鼠、兔不受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的感染。1936年,法国特利弗尔等研究认为,百浪多息等染料的抗菌消炎作用,是由于它在体内分解为氨苯磺胺(简称磺胺)的缘故。(磺胺疗效与百浪多息相同;在服用百浪多息病人的尿液中检测到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发现:百浪多息对氨基苯磺酰胺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
4作用机制:Wood-Fields——“代谢拮抗”学说代谢拮抗——设计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得基本结构具有某种程度相似得化合物,使之与基本代谢物竞争或干扰基本代谢物得利用,或渗入生物大分子得合成之中形成伪生物大分子,导致致死合成,从而影响细胞得生长。设计代谢物得类似化合物,干扰基本代谢物得利用,从而影响细胞得正常生长。
5二氢喋啶焦磷酸酯(DHPPP)二氢叶酸四氢叶酸辅酶FGluPABAPABAGlu二氢叶酸合成酶二氢叶酸还原酶为细菌DNA合成中必需得嘌呤、嘧啶碱基得合成提供一个碳单位作用靶点作用靶点作用机制(甲氧苄啶)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细菌体内得叶酸代谢受到双重阻断——抗菌作用增强。
6代谢拮抗——设计代谢物得类似化合物,干扰基本代谢物得利用,从而影响细胞得正常生长。抗代谢药物——通过干扰DNA合成中所需的叶酸、嘌呤、嘧啶及嘧啶核苷的利用,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存和复制,导致肿瘤细胞死亡的药物。作用机理(氟尿嘧啶)5-FU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FUDRPFUDRP-TSTS……5,10-次甲基四氢叶酸胸腺嘧啶(T)TDRP胸腺嘧啶合成酶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合成受阻+TS失活F原子半径与H接近误入歧途!
7SMZ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磺胺甲噁唑(磺胺甲基异噁唑,SMZ,新诺明)
8磺胺甲噁唑得合成:Hofmann降解反应
9甲氧苄啶具广谱抗菌作用,与磺胺类药物联用,抗菌作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作用机制(甲氧苄啶)——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与磺胺类药物联用时,使细菌体内得叶酸代谢受到双重阻断,抗菌作用增强,并使磺胺类药物具有杀菌作用。毒性低——甲氧苄啶对微生物得二氢叶酸还原酶得亲和力比对人和动物强60000~100000倍,因此对人和动物影响小,毒性弱。活性高——活性较单独使用SMZ或甲氧苄啶强数倍至数十倍。临床上用于泌尿道和呼吸道感染、外伤及软组织感染、伤寒等。例如:复方新诺明(SMZ:甲氧苄啶=5:1)
10抗菌增效剂的各种类型:通过作用于同一代谢途径中不同的酶来增加抗菌作用——SMZ+甲氧苄啶通过对能使药物分解的酶的作用来增加药物的抗菌作用——克拉维酸+青霉素通过作用于同一靶点,产生协同作用——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通过降低药物从体内排泄速率来增加药物的抗菌作用——丙磺舒+青霉素抗菌增效剂抗菌增效剂——与抗菌药物一起使用,所产生得治疗作用大于二个药物分别给药得作用总和得药物。
11§11、2喹诺酮类抗菌药1,4-二氢-4-氧代吡啶-3-羧酸(又称吡酮酸类)基本结构(特征)概述抗菌药物:化学治疗药(磺胺类)——抗生素——化学治疗药(喹诺酮类,1962年问世)——每一次新抗菌药物得出现都具有划时代得意义按化学结构划分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继续保持安静
13按抗菌活性及其演化划分第一代——萘啶酸(1962)抗革兰氏阴性菌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几乎无作用,易产生耐药性。活性中等,在体内易被代谢,作用时间短,中枢毒性大。抗菌活性增强,抗菌谱从革兰氏阴性菌扩大到革兰氏阳性菌,并且对绿脓杆菌也有活性。药代动力学性质也得到改善,耐药性低,毒副作用小。临床上主要用作泌尿道感染、肠道感染及耳鼻喉感染。化学结构中7-位引入哌嗪基。第二代——吡哌酸(1974)同时具有抗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的作用,对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和分枝菌亦有作用。化学结构特征为在分子中的6-位引入氟原子。第三代——氟喹诺酮(1978)第四代——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在第三代基础上增加了对抗G+球菌的活性,增加了对厌氧菌的抗菌活性。(诺氟沙星、环丙沙星)——重点介绍
14吡哌酸1974年日本上市。与第一代喹诺酮药物比,最大得不同在于引入了碱性得哌嗪基,从而使得整个分子得碱性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T∕CACM 1066.2-2018 中医治未病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2部分:标准体系.docx VIP
- 技术服务措施及保障措施方案.docx VIP
- 新媒体环境下的微博营销【文献综述】.doc VIP
- 2021钻床工考试-初级钻床工考试(精选试题).doc VIP
- 化工企业双重预防机制.pdf VIP
- (铁总计统〔2017〕177号 )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强铁路建设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和费用管理的指导意见.pdf VIP
- 深圳新桥街道万丰社区大朗山片区城市更新项目.pdf
-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如何创新与实施.docx VIP
- 大航海时代OL陆战技巧学习指南.docx
- 集中式山地光伏电站方阵区直流电缆敷设技术要求.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