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油菜籽》编制说明
1.工作简况
1.1任务来源
1.1.1标准下达计划(包括标准下达计划文件、标准名称、第一起草单位和协作单位等)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23年国家标准复审计划的通知》(国标委发〔2023〕64号)要求,《油菜籽》标准T-449)由湖北省粮油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作为第一起草单位牵头起草,协作单位包括广东省粮食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四川省粮食质量监测中心、湖南省粮油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安徽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内蒙古自治区粮油标准质量监测中心、贵州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青海省粮油检测防治所、三峡公共检验监测中心、沙洋县粮油食品质量监督检测站、中储粮(四川)质检中心有限公司、湖北荆品油脂有限公司、道道全粮油股份有限公司、呼伦贝尔合适佳食品有限公司。
1.1.2标准计划项目调整(如有,请写明申请调整的具体内容、理由和依据等)
无。
1.2标准制修订的背景、必要性和重要性
世界油菜籽产量占整个油料作物产量的第三位,我国是油菜生产大国,种植面积、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位,近两年油菜籽产量约占全球的20%。目前各国加快油菜生产,一是为满足各自国内需要;二是为抢占国际市场。我国油菜的种植遍及各个省市,种植面积占我国油料作物总面积的40%以上,产量占我国油料总产量的30%以上。我国是世界油菜三个起源中心之一,其生产、利用情况代表着世界油菜的发展趋势。随着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更高含油量的品种被不断繁育,高油油菜逐渐显露头角,有力地保障了油料的供应。
我国高油酸油菜研究从21世纪初开始,与国外相比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湖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及浙江省农科院等单位都开展了品种培育及分子理方面的研究。由于品种审定标准出台较晚,审定通过的高油酸油菜新品种较少,我国迄今尚无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高油酸油菜品种。目前,全国最大的高油酸油菜籽种植基地位于湖北沙洋县。近年来,沙洋县大力推广高油酸油菜种植,
1
目前高油酸油菜种植面积达到近30万亩,成为国内最大的高油酸油菜种植基地。当前市场对高油酸菜籽油的需求量将会逐步增大,制定高油酸油菜籽的标准十分有意义。
油酸被称为“安全脂肪酸”,有助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同时保持或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油酸菜籽油的油酸含量高达70%以上,其中α-亚麻酸含量相应也高。高油酸菜籽油的氧化稳定性更好,适合高温烹饪和长时间储存,不易变质。因此,高油酸菜籽油成为市场新宠,我国各地也加大了高油酸油菜籽的种植规模。为了适应高油酸菜籽油生产需要,有必要制定相应的高油酸油菜籽标准。综上,有必要对GB/T11762-2006《油菜籽》标准进行修订,对油菜籽进行分类评价,提高综合利用率,积极引导“少吃油、吃好油、更健康”消费理念。
1.3起草过程
起草阶段。2024年4月,湖北省粮油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第一起草单位)组织成立标准起草组,并协调起草工作。2024年5月至2024年8月,经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召开研讨会,就标准主体框架、具体技术内容等进行初步研讨。2024年8月至2024年10月,组织实地、电话调研,对湖北、四川、湖南、安徽、贵州、内蒙古、青海等省份油菜有关情况进行了解,并收集相关数据及样品。2024年10月-12月,分析数据及样品测试。2025年1月至2025年2月,形成标准草案及编制说明。
1.4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等
为确保高质量的完成标准修订工作,湖北省粮油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成立了标准起草组,起草组成员单位包括湖北省粮油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广东省粮食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四川省粮食质量监测中心、湖南省粮油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安徽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内蒙古自治区粮油标准质量监测中心、贵州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青海省粮油检测防治所、三峡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沙洋县粮油食品质量监督检测站、中储粮(四川)质检中心有限公司、湖北荆品油脂有限公司、道道全粮油股份有限公司、呼伦贝尔合适佳食品有限公司。起草组通过制定工作计划,开展标准查询、资料收集、样品收集、样品检测、数据汇总、标准编写等工作,具体分工详见表1。
表1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主要工作
2
主要起草人
承担主要工作
田国军、熊宁、朱玫
标准总体方案的设计及执行、资料收集、技术指导
陈威、刘向昭、张晓燕、解家宝、邱庆丰、张小永、李沛青、孙婷琳、王枭鹏、吴莉莉
样品收集、标准编制
王艳、肖静、杨军、张娅芳、张朋、石英勇、熊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