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物疗法的分类和使用.pptxVIP

中医药物疗法的分类和使用.ppt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药物疗法的分类和使用中医药疗法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发展。它融合了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次演讲将详细介绍中医药物的分类方法和使用技巧。作者:

引言悠久历史中医药学已有五千多年历史。它起源于中国古代人民与疾病斗争的实践经验。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重要性中医药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扮演着独特角色。它为慢性病提供替代疗法。许多国家已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健系统。

中医药物疗法概述1定义与基本理念中医药物疗法是基于中医理论的治疗方法。它利用天然药物调节人体功能。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整体观中医视人体为有机整体。疾病是整体失衡的表现。治疗时需考虑全身各系统的相互关系。3辨证论治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收集症状。根据证候选择相应药物。不同患者同病异治,同一患者异病同治。

中药分类方法传统分类法根据药物来源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按使用部位分类。依照功效进行分组。现代分类法按化学成分分类。根据药理作用分组。依照临床应用科室分类。结合西医药理学分类。

药性分类法四气寒:清热泻火,如黄连、石膏。热:温阳补火,如肉桂、附子。温:温中散寒,如干姜、丁香。凉:清热解表,如薄荷、菊花。五味酸:收敛固涩,如乌梅、五味子。苦:清泻燥湿,如黄连、黄芩。甘:补益和中,如人参、甘草。辛:发散透表,如葱白、生姜。咸:软坚散结,如海藻、牡蛎。

归经分类法肺经药物麻黄、杏仁、桑白皮等。作用于呼吸系统。多具有宣肺、止咳、平喘功效。1心经药物人参、黄连、朱砂等。调节心脏功能。常用于心悸、失眠等症状。2脾经药物白术、茯苓、山药等。增强消化功能。适用于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3肝经药物柴胡、白芍、郁金等。疏肝解郁。用于胁痛、情志不畅等症状。4肾经药物熟地、枸杞、杜仲等。补肾壮阳。适用于腰膝酸软、耳鸣等症状。5

功效分类法1解表药发散风寒或风热。代表药物:麻黄、桂枝、薄荷。常用于感冒初期症状。2清热药清热泻火,解毒。代表药物:黄连、黄芩、栀子。适用于各种热证。3泻下药通便排毒。代表药物:大黄、芒硝、番泻叶。用于便秘、腹胀等症状。4补益药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代表药物:人参、当归、熟地黄。用于虚证。

中药剂型分类传统剂型汤剂:最常用的剂型,煎煮后服用。丸剂:便于携带和服用。散剂:药物研成粉末状。膏剂:半固体状,内服或外用。现代剂型片剂:压制成片,服用方便。胶囊剂:改善药物口感。注射剂:提高生物利用度。滴丸剂:精准定量,适合长期服用。

内服药汤剂传统主要剂型。采用煎煮方式制备。根据病情可分为清、浓煎剂。常用一剂一煎或一剂多煎。丸剂由细粉与辅料制成。分为水丸、蜜丸、浓缩丸等。便于携带和长期服用。适合慢性病调理。散剂将药物研成细粉。可直接服用或冲服。见效较快。适合急症或药量较少情况。

外用药1膏剂半固体状,外用涂抹2贴剂药物粘贴于皮肤表面3熏洗剂煎煮后熏蒸或冲洗4粉剂研磨成粉,外用撒布外用中药直接作用于患处。避免了消化系统代谢。适用于皮肤病、关节疼痛、外伤等。常结合内服治疗,提高疗效。

中药注射剂1开发历程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发2临床优势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3注意事项严格控制质量,防止过敏反应中药注射剂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代表产品有双黄连、血必净、参麦注射液等。适用于急危重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药煎煮方法药材处理清洗、切片、打碎1加水浸泡覆盖药材,预浸30分钟2武火煮沸快速煮沸,约5分钟3文火慢煎小火煎煮,约30分钟4过滤药液分离药渣,获得药液5

中药配伍原则配伍类型作用关系典型例子相须相互协同增效麻黄配桂枝相使一药助另一药黄芪配当归相畏一药制约另一药黄连制乌头毒性相杀一药消除另一药毒性甘草解诸药毒相恶相互抵触减效藜芦恶甘草相反相互作用产生毒副作用硫黄反朱砂

中药用量与服用方法3-30g常规用量范围中药用量因药材种类而异。一般植物类药材多为3-15克,矿物类可达15-30克。2x特殊人群减量老人、儿童、体弱者通常需减量。孕妇用药需特别谨慎,某些药物禁用。2-3每日服用次数一般每日服用2-3次。急性病可增加频次。慢性病可适当减少频次。

中药炮制技术炒制法将药材用文火加热炒制。可分为清炒、砂炒、麸炒等。改变药性,增强药效。蒸炙法用水蒸气或其他辅料蒸制药材。使药性由峻猛变缓和。增强药效,减少副作用。煅制法以高温煅烧矿物类药材。改变物理化学性质。增强收敛止血作用。

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包括传统和现代方法。传统方法依靠性状鉴别、显微特征分析。现代方法使用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中药材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需严格控制。

中药毒性与安全性毒性中药必须严格控制用量。炮制可降低毒性。禁忌证患者绝对不可使用。妊娠期妇女慎用或禁用某些中药。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调整用量。

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增效作用某些中西药合用可增强疗效。如黄芩与抗生素协同抗菌。人参与强

文档评论(0)

有一种温柔,只因你才有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