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3、文档侵权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近年来,我们以刑民交叉、以刑促民的综合性争议解决策略成功代理了包括涉“蜜胺”发明专利及技术秘密案
(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年度十大案件”)在内的众多侵犯商业秘密案件。从实践中看,目
前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仍以技术秘密纠纷为主,但以客户名单为代表的经营信息类商业秘密案件也开始多发,并
成为众多企业关注的新热点。比如员工带着客户名单作为“投名状”投奔新东家,再如竞争对手点对点挖人撬走
客户资源的情况都屡见不鲜。
相比于技术秘密的具象化,经营信息的法律标准则略显抽象,客户名单能否作为商业秘密保护,哪一种类型的经
营信息达到了商业秘密的门槛,保护智力付出与大厂垄断信息如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