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皇帝的新装
预习检测1.作者介绍安徒生(1805—1875)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2.写作背景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那时的丹麦还是个君主立宪制国家,丹麦人民深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虚伪、愚蠢、腐朽,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3.积累字词(1)注音称职(chèn)愚蠢(chǔn)呈报(chéng)钦差(qīn)滑稽(jī)头衔(xián)赏赐(cì)御聘(pìn)骇人听闻(hài)(2)释义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已经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毫无主见。
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故事情节,并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注意:(1)快速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通过抓住关键词语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2)不指读,不回读,也不在心里默读。2.区别复述与概述的不同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出来;概述是大概地把故事讲一下,是对文本信息的提炼。引子:皇帝爱新装(受骗缘由)(第1段)开端:骗子织新装(骗子行骗)(第2~4段)发展:君臣看新装(大臣助骗)(第5~23段)高潮:皇帝穿新装(百姓传骗)(第24~33段)结局:小孩揭新装(小孩揭骗)(第34~37段)
品读语言1.寻找文中的夸张与想象,体会童话的特点。童话的定义: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儿童文学。2.小组内探讨童话中的重复叙事和突变对比,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话题:“重复叙事”是童话常用的方法,重复叙事分为“情节的重复”和“语言行为的重复”。“突变和对比”是童话制造高潮的常用手法。请结合课文,找一找文中的重复叙事和突变对比,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夸张的具体表现①夸张是一种行为单一(爱新衣服);②夸张是一种功能神奇化(任何……看不见);③夸张是一种特点极端化(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似的);④夸张是一种情节反复(同类情节反复出现);⑤夸张是一种存在矛盾(内在与外在矛盾、身份与智慧反差、目标与结果背离);⑥夸张是一种横向对照(官员的虚伪与百姓的诚实、成人的幼稚与孩子的成熟);⑦夸张是一种逻辑颠覆(下级对上级由服从变成了背叛、不相信自己却相信别人);⑧夸张是一种趋向荒唐(大典变成了裸奔)。
延伸阅读1.故事的原型来自柏拉图。假如你能拥有一件更神奇的隐身衣,穿上后别人就见不着你,然后你就可以为所欲为。我相信很多人都梦想着有这么一件能隐身的衣服。一个不正义的人,拥有这样的衣服,当然会干尽坏事,放纵一切欲望,并认为那就是终极的幸福。柏拉图的问题是,如果是一个正义的好人,有一天也拥有了一件隐身衣,那这个人将会变成什么样子?2.评论家张秋生在《常读常新的安徒生》中说过,每一次读安徒生的作品都有新的收获:5岁的孩子倾听安徒生,15岁的少年阅读安徒生,25岁的青年品味安徒生,35岁的成年人理解安徒生,45,55岁的人思考和回味安徒生,这大概就是安徒生永恒的魅力。安徒生伴随我们童年、少年以及成人甚至于伴随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启迪与快乐,更多的是给我们深深的思考和人生无尽的回味。更多精彩都在安徒生的童话里面,请在课余的时间看安徒生的《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等其他作品。
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叙述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恶本质,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皇帝心情波动曲线图
本课结束
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
战国时期楚国人宋玉(屈原学生)在《九辩》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从此悲秋便成了我国古代诗文中的一个传统情调。同是写秋天的景物,曹操《观沧海》的豪情满怀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悲伤凄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秋词》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是否悲观消沉呢?
预习检测1.作者介绍刘禹锡一生宦海沉浮,饱经沧桑。他与韩愈、柳宗元交往甚密,积极参与改革,虽几经波折,却始终保有一颗赤子之心。2.写作背景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先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面对两次贬官,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借秋景展现了自己开阔的胸襟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三十四岁时所作。3.积累字词划分节奏,根据节奏齐读。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悲寂寥:悲叹萧条。春朝:春天。排:推,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