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红烛》任务驱动探究课件(共17张PPT)(含音频+视频).pptxVIP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红烛》任务驱动探究课件(共17张PPT)(含音频+视频).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烛

创设情境课标要求学习任务学生活动评价检测拓展延伸回顾反思意象何谓“意象”?象,物象;意,情感或哲理“意象”特点?同一物象,被不同的情感或哲理包裹会变成不同的意象。

1、在诵读诗歌时,能够读出节奏、轻重、情感。2、通过诗中的具体意象,学习诗中的象征手法。3、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深入体会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创设情境课标要求学习任务学生活动评价检测拓展延伸回顾反思

任务一:反复读诗歌,析意象特征任务二:赏诗歌意象,明象征意义任务三:感情绪变化,定青春志向创设情境课标要求学习任务学生活动评价检测拓展延伸回顾反思

任务一:反复读诗歌,析意象特征1.了解作者及背景。2.放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标注诗歌小节。3.听名家朗读并跟读,标注字音、停顿、重音。4.再读诗歌,在诗句中圈点勾画,用文中词汇概括红烛特征。创设情境课标要求学习任务学生活动评价检测拓展延伸回顾反思

任务二:赏诗歌意象,明象征意义闻一多笔下蜡烛的“红”“光”“泪”“灰”又分别象征了什么呢?创设情境课标要求学习任务学生活动评价检测拓展延伸回顾反思

创设情境课标要求学习任务学生活动评价检测拓展延伸回顾反思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象征着赤诚、热烈、忠诚。红烛的“红”

创设情境课标要求学习任务学生活动评价检测拓展延伸回顾反思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发光的条件:燃烧自我,无私奉献一误再误——不误,反映了什么?心理变化:矛盾冲突到甘愿燃烧自己,照亮国人“光”

创设情境课标要求学习任务学生活动评价检测拓展延伸回顾反思燃烧自己的目的与意义:启发民众觉悟,打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获得精神解放。

创设情境课标要求学习任务学生活动评价检测拓展延伸回顾反思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残风影响致使烧的不稳,指因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焦虑、着急之情。燃烧发光,忧民之心

创设情境课标要求学习任务学生活动评价检测拓展延伸回顾反思红烛啊!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的“灰”诗人勉励红烛流泪,并培花结果,实际是勉励自己为争取人民的幸福快乐无私奉献。

创设情境课标要求学习任务学生活动评价检测拓展延伸回顾反思任务三:析感情变化,明青春方向崇高的献身精神。在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觉悟,为了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话?

创设情境课标要求学习任务学生活动评价检测拓展延伸回顾反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赠别(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如何理解诗中蜡烛的形象及其作用?

创设情境课标要求学习任务学生活动评价检测拓展延伸回顾反思“蜡烛有心”谐音相关,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似乎那夜流溢的烛泪,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总之诗中借物抒情,借蜡烛写出了诗人自己离别的伤感,形象生动,含蓄蕴藉。

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创设情境课标要求学习任务学生活动评价检测拓展延伸回顾反思

请在古今诗歌中找到含有“蜡烛”意向的诗句,思考“蜡烛”意象的象征及其背后蕴含的作者感情。创设情境课标要求学习任务学生活动评价检测拓展延伸回顾反思

1.了解作者及背景创设情境课标要求学习任务学生活动评价检测拓展延伸回顾反思闻一多是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同学们在初中的课堂上读过他那沾着鲜血写成的《最后一次讲演》。《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代巨浪,把正在专心求学的闻一多推出了清华园,一战后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帝国列强拒绝中国取消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不平等的要求,并且在对德合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腐朽反动的北洋军阀公然卖国,帝国列强肆无忌惮的掠夺祖国的土地和主权,所以诗人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前途联系在了一起,为寻求光明和出路,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追求。

文档评论(0)

原创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autodesk证书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8月11日上传了autodesk证书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