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课尝试运用层面教学法。层面教学有两个含义:一是文本解读的表层和深层,二是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层次和发展层次。即使是朗读。也分为分析前读和分析后读两个层面,前者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后者则要有提高,读出情感和意蕴。
【教学目标】
I.深入探究“微冷”“归去”等词语的语用义,掌握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初步理解“语境的压力”。
2.把握本词较为复杂的情感线索,并由点及面,了解宋词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基本层面】
一、导入新课如果在路上遇到下雨,又没带雨具,我们一般会怎么办?对。我们一般会小跑避雨。但是,有一人不但不避雨,反而“吟啸徐行”,这人是谁?他为什么这样特别呢?我们看PPT的三幅图,哪一幅图最符合本词的意境呢?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第二幅画,因为这幅画的主人公戴着草帽.穿着草鞋,拄着一根竹杖,正应了词中的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
二、分析前的朗读三个字的字音要读准——蓑,料峭,萧瑟;几处的节奏不能读破。
三、解析注解和题序
苏轼词多用题序,点明词作的时间、地点、环境和创作动机,这也是苏轼对宋词的一个贡献。注意以下几点:作品写于黄州,联系上学期学过的《赤壁赋》,请学生讲述一下苏轼到黄州的原因。
“乌台诗案”在学《赤壁赋》时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复。注意提示这样三个方面:首先,“雨具”是指带雨具的人。其次,作者为什么要在题序中特地指出这个细节呢?其实这是为下文雨中漫步张本。再次,苏轼去沙湖干什么?准备到此买田终老?经过三年的磨洗,苏轼的心境是不是更平和了?
四、文字层面的赏析(重点理清几处修辞手法)
1.“山头斜照”赋以人的情感,是拟人,夕阳像一位老朋友,在山头等候,给历经“风雨”洗礼的苏轼以关怀、以温暖,表达了作者在酒醒之后的惊喜之情。“风雨”是双关,既指现实中的“穿林打叶声”,也指人生险途和险致其死地的政治风雨。“微冷”也可理解为双关,是酒醒雨淋之后身体寒冷,也是写梦醒后的心理状况,回到现实中的凄苦无奈之情。
2.“竹杖芒鞋”有没有可能“轻胜马”?作者怕什么?归纳小组讨论的结果,大体得出如下结论:
(1)“竹杖芒鞋轻胜马”应该是作者在酒醉状态下的一种独特的心理感受。
(2)“谁怕?”,表层含义是不惧风吹雨打,实际上也是面对政治风雨的一种态度,在宦海沉浮中随遇而安,求得心灵的宁静,这就和下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境界黏合在一起了。
“新批评”主将布鲁克斯说:“反讽作为对于语境压力的承认,存在于任何时期的诗、甚至简单的抒情诗里。”①语境能使一句话的含混意颠倒,这就是反讽。诗歌中的所有语词都得受到语境的约束,它们的意义都受到语境的影响,因而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反讽。本词的反讽意味就很浓烈:在语境的压力下,“谁怕”这一简单语词获得了新生,产生了复杂的语境义——“乌台诗案”的制造者们本来想从精神上压倒苏轼,但没想到他在黄州吟诗作画,甚至准备买田终老,日子过得很滋润。这是典型的悖论型反讽。
五、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学生找出词中的三处景致,小组共同完成以下表格。
1.漠然视之(关键词“任平生”的“任”,即任凭之意,随遇而安的心理。)
2.无奈(关键词“微冷”既有酒后的冷意,更是回归现实后内心的凄苦。)
3.超然视之(对于宦海沉浮的达观态度)
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漠然一无奈一超然。到了这个层次,完成了基本层面的教学。但是,还有更为深层次的东西需要探究。
【发展层面】
一、深层意蕴挖掘
1.学生提问:既然是“雨具先去”,苏轼怎么可能穿着蓑衣呢?提示:要理解这个问题,就要和下阂的“酒醒”结合起来分析,他觉得“竹杖芒鞋”轻便得很,胜过了坐骑,这是一种醉酒状态下的独特感受,这个“轻”字里分明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他甚至还朦朦胧胧觉得自己是披了蓑衣在雨中徐行的,暂时忘却了官场险恶难测,人世蝇营狗苟,而沉溺于酒后的自我陶醉之中,随遇而安,这正如胡云翼在《宋词选》中所说的“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当然,醉酒淋雨是要付出代价的,苏老夫子得病了,他在散文《游沙湖》中有记载:“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但是,醉酒中的陶醉沉迷总是暂时的。“料峭春风吹酒醒”,料峭的春风无情地把作者吹回到现实之中。这“醒”字既是实写雨淋身体寒冷而酒醒;也是写梦醒后的心理状况,回到现实中的凄苦无奈之情。但是,远处山头温暖的夕阳让作者感到了些许暖意,也增添了他战胜逆境的信心。
2.我们知道.诗以抒发社会性的群体情感为主,常常把感情浓缩在一个点上,选择最动情的一个短镜头,情感最强烈的一个饱和点。
以苏轼《惠州一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