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丝绸之路货币流通实证研究.docxVIP

唐朝丝绸之路货币流通实证研究.docx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朝丝绸之路货币流通实证研究

一、唐朝丝绸之路货币体系的构成

(一)官方铸币的标准化与流通

唐朝货币体系以开元通宝为核心,其铸造始于武德四年(621年),结束了前朝以重量计值的传统,确立了“通宝”制度。据《唐六典》记载,开元通宝年铸造量峰值达32.7万贯(1贯=1000文),成为丝路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出土的文书中,记载了开元通宝在西州(今吐鲁番)市场的购买力,如1文钱可购小麦0.5升,反映出其货币信用已深入西域。

(二)金银币的跨境流通

波斯萨珊朝银币和东罗马金币在丝路沿线广泛流通。考古数据显示,中国境内已发现萨珊银币1174枚,其中陕西何家村窖藏出土的萨珊银币达466枚。这些金银币主要作为大宗贸易结算工具,如《旧唐书·西域传》载,康国(今撒马尔罕)商队“岁致金帛,充溢府库”。

(三)实物货币的补充作用

丝绸、茶叶等实物在特定区域承担货币职能。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唐天宝年间交河郡市估案》显示,丝绸与铜钱存在固定比价,1匹生绢折合460文。这种实物货币体系在铜钱短缺的西域地区尤为重要,保障了贸易的连续性。

二、丝绸之路货币流通机制

(一)官方贸易的货币结算

唐朝通过“朝贡—回赐”体系规范官方贸易。《册府元龟》统计,贞观至天宝年间(627-756年),西域诸国朝贡达174次,每次回赐绢帛常在万匹以上。这种以物易物为主的结算方式,客观上促进了铜钱向西域的流动。

(二)民间商队的货币运作

粟特商帮建立了覆盖丝路的金融网络。西安出土的《米继芬墓志》记载,粟特商人“转货旁国,市珍异宝”,使用“飞钱”凭证进行跨地域结算。这种信用票据的出现,标志着货币流通进入信用经济阶段。

(三)货币兑换与比价体系

敦煌文书P.3348号《天宝四载河西豆卢军和籴会计牒》显示,银钱与铜钱的兑换比为1:32,且存在季节性波动。这种复杂的比价体系要求商贾掌握汇率知识,《唐律疏议》专门设立“市司评物价”条款规范兑换行为。

三、区域货币流通的差异性

(一)中原核心区的铜钱本位

两京地区铜钱流通占比达85%以上(据洛阳含嘉仓遗址出土钱币统计)。《唐会要》卷89载,建中元年(780年)推行两税法后,钱帛兼行的货币结构进一步强化。

(二)西域地区的多元货币并存

龟兹(今库车)出土的唐代契约显示,当地交易同时使用开元通宝、波斯银币和龟兹铜钱。这种货币多元性源于西域诸国的铸币权,如突骑施钱正面铸粟特文、背面铸汉文“元”字。

(三)海外贸易圈的货币渗透

日本奈良正仓院藏有开元通宝2.3万枚,证实唐钱在东亚的流通。东南亚海域打捞的“黑石号”沉船中,发现长沙窑瓷器与开元通宝同舱,说明铜钱已作为贸易结算工具输出海外。

四、货币流通与丝路贸易的互动关系

(一)货币对贸易规模的促进作用

天宝年间(742-756年)河西走廊年过境商队达2000余支(据敦煌悬泉置遗址简牍推算)。货币标准化使交易效率提升,粟特文账册显示,张掖市场的日交易额可达千贯。

(二)货币流通对价格体系的影响

吐鲁番阿斯塔那509号墓出土的《唐开元二十一年西州都督府案卷》记载,丝路沿线主要商品价格波动小于15%,这种稳定性得益于货币供给量的有效调控。

(三)贸易逆差引发的货币问题

《旧唐书·食货志》载,大历年间(766-779年)出现“钱重物轻”现象,铜钱外流导致中原“钱荒”。政府被迫实行“禁铜令”,限制铜钱出境,反映出货币流通对国内经济的深远影响。

五、考古发现与货币流通实证

(一)何家村窖藏的货币样本

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窖藏中,包含开元通宝、波斯银币、东罗马金币等货币类型,金银器总重达2980克。该窖藏印证了《通典·食货典》所述“蕃商聚长安者,常有万人”的国际化货币环境。

(二)阿斯塔那墓地的货币遗存

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唐麟德二年(665年)牛定相辞》文书,记载了民间借贷使用银钱的情况。墓葬中发现的萨珊银币多被打孔,表明其作为装饰品与货币的双重功能。

(三)碎叶城遗址的货币考古

吉尔吉斯斯坦阿克·贝希姆遗址(唐代碎叶城)出土开元通宝钱范,证明唐朝曾在西域设立铸币机构。遗址中发现的突骑施钱与开元通宝同出地层,证实了货币政策的区域适应性。

结语

唐朝丝绸之路的货币流通体系,展现了古代中国卓越的金融智慧与开放的经济格局。通过标准化铸币、弹性汇率机制和多元货币政策,唐王朝构建起横跨欧亚的货币网络,不仅推动了贸易繁荣,更促进了文明交融。这一历史经验对理解当代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文档评论(0)

eurek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