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精品课件 《蜀相》.pptVIP

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精品课件 《蜀相》.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整体感知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首联:寻访祠堂叙事(仰慕)颔联:祠堂春色写景(叹惋)颈联:丞相功业议论(歌颂)尾联:壮志未酬抒情(惋惜)内容:杜甫游武侯祠的所见所感情感基调:叹惋感伤深入研读

仔细品味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思考: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①运用了设问的手法,“寻”字意指心思其人才访其庙,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②运用了“柏森森”这一意象,营造了武侯祠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意境,表达追奉先人时的崇敬之感。③“柏森森”象征着坚贞、挺拔和坚韧,衬托了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首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思考:此联中“自”“空”两字一用,境界全出。试作简要分析。颔联1.释字义2.绘景象3.点手法4.析情感明确:①“自”是“兀自”、“徒自”的意思,“空”是“空有”的意思,表现了祠堂的荒凉冷落。②融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③表达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武侯功业被人遗忘的惋惜。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思考:试对本联作简要分析。颈联明确:运用了诸葛亮的典故,评述了诸葛亮定大计帮助刘备开创基业和辅佐刘禅匡济艰危,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扬与敬仰、对明君贤臣契合关系的艳羡,抒发了自己孤寂落寞、报国无门的悲愤。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思考:本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尾联明确:“英雄”:指失败的英雄,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也包括着诗人自己。运用出师未捷的典故,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表达了对其事业未竟的痛惜,抒发了自身壮志难酬的悲愤苦痛之情。拓展思维: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产生共鸣?诸葛亮杜甫时代才情理想付出结果不同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匡扶汉室,一统天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颠沛流离,矢志不移统一大业未成内心壮志未酬汉末三国动荡不安战争不断安史之乱肃宗亲小远贤,有志难骋君臣关系融洽,鱼水相得仕途坎坷终遭贬谪志向未就壮志未酬总结全诗

概括主旨诗歌主旨本诗怀古喻今,追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和赫赫战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和强烈怀念之情;对其精忠报国的歌颂以及寂寞的低叹,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印印****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余秋雨前言导入穿越时空的凝眸流传千古的哀叹杜甫1.知人论世,通过诸葛亮的英雄事迹,体悟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2.鉴赏学习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古抒怀的写作特点。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目标知人论世

初入文本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曾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诗作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被人誉“诗圣”。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文体知识·咏史怀古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描其景)—抒己情

文档评论(0)

小青欣文案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