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用一体化压铸电池托盘-编制说明.pdf

电动汽车用一体化压铸电池托盘-编制说明.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动汽车用一体化压铸电池托盘》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能源结构的转型,电动汽车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电动汽

车核心部件之一的电池托盘,其性能与制造工艺的优化直接关系到电动汽车的安全性、续航里程以及生产

成本。在此背景下,一体化压铸电池托盘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电动汽车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创新。

一体化压铸电池托盘的发展,首先得益于轻量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轻量化是提升电动汽车续航能力的

关键手段之一,通过采用高强度、低密度的材料,如铝合金,可以有效降低车辆自重,从而减少能耗,延

长续航里程。一体化压铸技术正是将铝合金等轻质材料通过高压压铸成型,实现部件的一体化制造,不仅

减轻了重量,还提高了部件的结构强度和耐腐蚀性。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为一体化压铸电池托盘提供

了广阔的应用空间。随着消费者对电动汽车接受度的提高和政府政策的持续推动,电动汽车产销量不断攀

升。电池托盘作为电动汽车电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需求也随之增加。一体化压铸电池托盘凭借

其高效、环保、高质量的制造优势,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选择。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一体化压

铸电池托盘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电池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电动汽车的

整体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一体化压铸电池托盘作为电池系统的关键部件,其制造工艺和性能要求也不断

提高。通过采用先进的压铸设备和工艺,结合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一体化压铸电池托盘能够满足电动汽

车对安全、可靠、高效的需求。

电动汽车用一体化压铸电池托盘的发展背景是多方面的,包括轻量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动汽车市场

的快速增长以及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一体化压铸电池托盘在电动汽车领域的

广泛应用和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市场的持续扩大,一体化压铸电池托盘有望在电动汽车领

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目前,有关电动汽车用一体化压铸电池托盘的标准有GB/T31467-2023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包

和系统电性能试验方法。

相比之下,而《电动汽车用一体化压铸电池托盘》团体标准专注于新能源汽车铝合金电池托盘的生产

技术规范,涵盖了术语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等多个方面。GB/T31467主要侧重于电动汽车用锂离子

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的电性能测试规程,包括高能量应用和高功率应用的测试方法,为电池系统的检验检

测提供了标准依据。

目前,国家标准层面对电动汽车用一体化压铸电池托盘没有标准化文件,处于标准空白点,急需立项

标准,填补标准空白点,推动市场化发展。

1

制定《电动汽车用一体化压铸电池托盘》团体标准,有如下重要意义:

1、推动技术创新发展

《电动汽车用一体化压铸电池托盘》团体标准的制定,将推动电动汽车行业在电池托盘设计与制造方

面的技术创新,鼓励企业采用更先进的材料和工艺,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安全性。

2、统一行业标准规范

通过制定统一的团体标准,可以解决市场上电池托盘产品规格不一、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为电动汽

车制造商和消费者提供明确的参考依据,促进整个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3、提升产品质量与安全性

团体标准的制定将对电池托盘的材料、结构、性能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

性,减少因电池托盘问题导致的电动汽车故障和安全事故。

4、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一体化压铸电池托盘标准的制定,有助于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确保材料供应、设计制

造、质量检测等环节的顺畅对接,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竞争力。

5、加快行业绿色转型

团体标准将鼓励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工艺,推动电动汽车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符合国家可持

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二、起草单位所作工作

1、起草单位

本标准由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提出,由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归口。本标准由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和德轻量化成型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市型腔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华翔金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汽铸

造有限公司、江苏奥特帕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爱柯迪(马鞍山)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宁波海威

汽车零件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恒义工业技术有限公司共同起草。

2、主要起草单位及其所作工作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及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