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高考模拟作文“动机论与结果论”思路导航与范文赏析2篇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无论是评价人物,还是评判事件,都难免会有动机论和结果论之争。那么以动机来评判和以结果来评判究竟哪个更合理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1.分析材料
在评价人物和事件时,人们常常会陷入动机论和结果论的争论之中。动机论认为,行为的评判主要或唯一的依据是行为的动机,因为动机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在道德;结果论则主张对行为的评判最终要归结于它所引发的结果,因为结果是实际发生的。统一论者试图从动机与结果的双重维度出发,为评判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依据,然而要实现这一理想设计,动机、行为及其结果之间必须绝对一致,这在实际应用中几乎是难以实现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动机论、结果论,还是统一论,都有其各自的不足之处。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依据人物与事件的不同特点来进行思辨。
2.确定立意
统一论:可以立意为“动机与结果:道德评价的双刃剑”“道德的天平:动机与结果的较量”“审度贯穿动机和结果”等。
动机优先:可以立意为“动机为本,是评判之基”“动机为魂,是评判的依据”等。
结果优先:可以立意为“结果为证,评判有据”“观结果之实,定评判之准”等。
佳作展示
动机与结果评判之辩
“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屈原之言如洪钟大吕,惊醒我们评判事物的心灵。在评价人物与评判事件的漫长历史中,动机论和结果论的争鸣从未停止,究竟哪一种评判方式更为合理,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动机是行为的起点,是心灵深处的火种。看商鞅变法,其动机是富国强兵,改变秦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他不顾旧贵族的反对,力推新法,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的壮志雄心,是其统一北方的动机。从匡扶汉室到建立霸业,他的动机复杂而深沉,若以动机评判,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胸怀大志的英雄。同样,荆轲刺秦王,其动机是对国家的忠诚与对家国命运的关注。他重义轻生,为燕国敢于牺牲,这份为国家甘愿赴死的初心熠熠生辉。这些伟大人物的动机,都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他们的征程。
然而,结果是行为的归宿,是评判价值的显性指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当我们站在结果的高峰回望,会有不同的评判。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最终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从结果来看,这无疑是一场伟大的变革,但同时,严刑峻法加剧矛盾,也为秦朝后期的统治埋下了隐患。曹操虽有雄心,却也背负了篡汉的骂名,他统一了北方,却未能实现天下一统。若单从结果论,其功过是非又当重新考量。再看荆轲刺秦,其动机是为了阻止秦国的兼并之势,拯救燕国,可谓悲壮,但结果是行刺失败,加速了燕国的灭亡。若仅以结果评判,荆轲可谓罪人。由此可见,结果论在某些情况下会忽视行为主体的初衷,将评判单一化。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评判中,我们不能片面地依赖动机论或结果论。动机为行为注入灵魂,而结果是行动在现实世界的投影。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评价人物和事件,应将动机与结果综合起来考量。既要探寻行为背后的初心,理解其动机的合理性,又要审视结果带来的影响。如郑和下西洋,其动机是宣扬国威,结果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综合来看,这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航海行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生活实践中,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物和事件,应避免单一维度的评判。以全面的视角,综合动机与结果,才能让评判更公正、更合理,从而真正理解人或事的价值和意义。
点评
本文开篇由屈原的名言引出话题,接着就动机论展开论述,选取的历史人物典型,论证有力。“然而”一词转换角度,就上文的历史人物行为的结果展开辩证分析,得出“我们不能片面地依赖动机论或结果论”而“应将动机与结果综合起来考量”,逻辑严密,论证思辨。
动机为根,结果为枝,审度为要
春之艳华,秋之硕果,自然界以它的独特韵律演绎着生命的成长与凋零。我们人类也如树木的拔节生长,内心的动机犹如深植的根脉,外在的结果则似繁茂的枝叶。而在这生长的过程中,审度成为了贯穿始终的关键。
动机,乃行为之根源。它犹如一颗种子,深埋于我们的内心,促成我们的行动和选择。古往今来,仁人志士无不以高尚的动机为指引,成就了非凡的人生。孔子怀着“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动机,周游列国,虽四处碰壁却矢志不渝,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屈原秉持“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动机,纵身投入汨罗江,以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乐章。正是这些崇高的动机,激励着他们在困境中坚守,在磨难中前行。
然而,动机并非孤立存在的,它需要通过行动来实现,而行动的结果则是动机的外在表现,是动机之树结出的果实。好的动机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