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_T2408-2015_小鹅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_安徽省.docxVIP

DB34_T2408-2015_小鹅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_安徽省.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CS11.220

B41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2408—2015

小鹅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forPreventionandTreatmentofGoslingPlague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2408—2015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阜阳市动物卫生

监督所、宣城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肥西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本标准起草人:刘红梅、祁克宗、王桂军、刘成文、耿照玉、占松鹤、刘雪兰、潘玲、朱良强、刘

华、王军、沈艳、程帮照、董先敏。

I

DB34/T2408—2015

引言

小鹅瘟病又称鹅细小病毒感染(Gooseparvovirusinfection,GPVI)或Derzsy’s病,是由鹅细

小病毒引起的雏鹅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侵害3~20日龄的雏鹅,尤以小肠部位的纤维素性

栓塞性病变为主要特征,10日龄以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70%~100%,以后随日龄增大而逐渐减少。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II

DB34/T2408—2015

小鹅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规模化鹅场小鹅瘟病的诊断、预防、紧急处理等综合性防控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境内的一切从事水禽饲养、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6548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NY/T560-2002小鹅瘟诊断技术

3诊断

3.1流行病学特点

3.1.2成年鹅可带毒排毒但不发病,病雏鹅及带毒成年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3.1.3本病全年均有发生,但多发生于冬末春初。流行季节为每年12月至次年7月。

3.2.1潜伏期为3~5天。临床症状以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为特征,但其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

鹅的免疫状态、日龄、品种、感染毒株的毒力、与其它病原混合感染情况及环境因素等。

3.2.2典型症状

——严重腹泻,排灰白色或灰黄色的水样稀粪,常为米浆样浑浊且带有气泡或有纤维状碎片;

——有些病雏临死前出现颈部扭转或抽搐、瘫痪等神经症状。

感染雏鹅、雏番鸭的剖检病变以消化道炎症为主,典型病变为小肠部位形成特征性腊肠状栓塞。

取患病雏鹅的肝脏或肠组织,抽提病毒核酸,用如下引物进行PCR试验。

上游引物:5’-CCAAGCTACAACAACCACATCTAC-3’,下游引物:5’-CTGCGGCAGGGCATAGACATCCGAC-3’,扩

增DNA片段大小为375bp。

PCR反应程序为:96℃预变性5min;94℃变性40s;54℃退火45s,72℃延伸40s,共30个

循环;最后72℃后延伸10min。

1

DB34/T2408—2015

3.5结果判定

3.5.1通过3.2.2典型症状和3.3剖检病变可以初步怀疑为小鹅瘟病。

3.5.2确诊需进一步进行3.4或者依据NY/T560-2002中的判定标准执行。

4预防

4.1引种管理

国内异地引入种鹅、种蛋时,应取得原产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检疫合格证明,到达引入地后,种

鹅必须隔离饲养21天以上,并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混群饲养。

从国外引入种鹅、种蛋时,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4.2消毒

饲养场实行全进全出饲养方式,控制人员、车辆和相关物品出入,严格执行清洁和消毒程序。

养鹅场要有健全的灭蝇、灭蚊、灭鼠设施和措施。

本病主要通过孵坊传播,因此:

——孵化室内的孵化设备、一切用具以及地面等应定期清洗消毒;

——免疫种鹅群和非免疫种鹅群的种蛋应分开孵化,避免孵出的雏鹅母源抗体水平不同;

——入孵的种蛋应严格进行药物冲洗和福尔马林熏蒸消毒;

——一经发现孵坊感染小鹅瘟病毒,则应立即停止孵化;

——初出壳雏鹅不宜与种蛋或大鹅接触,严格控制和预防孵化场传播。

4.3.1成年母鹅在开产前一个月免疫接种小鹅瘟弱毒疫苗,或者先用活毒苗作基础免疫,再以油佐剂

灭活苗加强免疫,可使种鹅产生高水平而持久的抗体,提高母源抗体水平。

4.3.2对缺乏母源抗体的雏鹅,出壳后24小时内用小鹅瘟弱毒疫苗皮下注射或滴鼻,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s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学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