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秋-25春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质量评估.docx

24秋-25春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质量评估.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1/NUMPAGES11

第六单元质量评估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户籍制度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我国历代政府重视户籍管理的根本目的是()

A.严防农民串联造反

B.便于国家征集劳役和兵役

C.便于压迫剥削农民

D.巩固封建王朝统治

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不断完善,体系越来越严密,其主要目的是便于统治者巩固统治,D项正确;A、B、C三项所列内容也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不断完善的目的,但究其根本,也都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

2.魏晋以来,宗族聚居,已为传统。隋初,政府实行析户政策,规定“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这一政策旨在()

A.削弱宗法观念 B.维护社会稳定

C.扩充人口数量 D.增加赋税收入

D解析:根据材料“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可知,政府通过析户政策,使传统的宗族进行了分家,增加了小农户的数量,使国家控制的户口大幅增加,同时也增加了税收,故选D项。

3.明初,沿袭元朝的“诸色户计”,将全国户口按照职业进行分工,划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各色户籍人口世袭职业,并制定了任何离乡百里者“即验文引”等政策。明初的户籍制度(B)

A.符合多民族共存的现实

B.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C.与市场的活跃密切相连

D.加快了新经济因素形成

4.针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

A.基层不受中央管控 B.注重基层自我管理

C.县府管理能力不足 D.县域经济长期滞后

B解析:根据材料“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可知,国家对地方基层管理极其有限,主要是通过地方乡绅进行管理,说明民间社会发育有限,注重基层自我管理,B项正确;A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管理方式,不是县府的管理能力,也不是县域经济问题,排除C、D两项。

5.明清时期,乡绅在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鸦片战争后,西方“自治”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并与中国传统的乡绅治理联系在一起,异化为带有一定地方割据色彩的基层政治力量。这()

A.表明传统基层治理体系逐渐解体

B.导致清末军阀割据现象出现

C.说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已经崩溃

D.引发清政府走向灭亡

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乡绅由过去地方治理的力量变成地方割据力量,这说明传统基层治理体系逐渐解体,故选A项;“异化为带有一定地方割据色彩的基层政治力量”指乡绅所在的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并未涉及军阀割据,排除B项;材料所述现象的实质是地方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一种新的自给自足,但这种自足不再以中央政府为中心,而是以自己的地方为核心,排除C项;这种新的力量并没有形成反政府的力量,并未对政府造成直接冲击,排除D项。

6.《周礼·地官》曰:“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这表明周代()

A.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储蓄机构

B.有效地化解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C.大力提倡民间参与灾害的救济

D.开始推行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以国用的余财储蓄备荒叫“委积”。材料从侧面表明社会保障能够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说明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储蓄机构,A项正确;“有效地化解了自然灾害的发生”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明“大力提倡民间参与灾害的救济”,排除C项;根据材料不能证明周代开始推行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排除D项。

7.下图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反映了()

A.民间风俗和习惯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决定作用

B.基层社会的矛盾体现出明代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

D.明朝徽州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

C解析:根据材料示意图可知,“经乡村各种调停和仲裁解决”和“提起诉讼后经调停和解解决”,真正“提起诉讼后经地方官裁定解决”的较少,说明民间纠纷多数由基层治理中根据习惯法处理完毕,只有难以处理的才经过诉讼由国家法裁定解决,体现了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故选C项;民间风俗和习惯也是以法律为基准的,排除A项;材料仅展示了徽州地区部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half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201060146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