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5
教学副校长在教师例会上讲话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这次教师例会,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个老话题的新表达——“如何提高学生成绩”,但我们不只是看分数,更看“动力”;不只是抓成绩,更抓“主动”。我们要的不是机械被动的“卷”,而是学生自驱成长的“良性内卷”。
当前的教育背景复杂多变,竞争愈发激烈,但真正让学生跑得快的,不是“推”,而是“拉”;不是外力挤压,而是内在驱动。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的核心命题。
一、营造氛围,激发“我想学”的内驱力
(一)构建学习场域,唤醒学习意识
一所学校的氛围,决定了学生的状态。走进教室,是否感受到“人人想学、时时可学”的学习氛围?走在走廊,是否能看到激励人心的学习标语与榜样展示?一个有温度、有张力的校园文化,是唤醒学生学习意识的最好催化剂。我们要通过环境育人,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卷”起来,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向上走。
(二)创新评价机制,点燃成长欲望
一把尺子量到底,必然压制个体差异;单一指标评价,容易挤压成长空间。要让学生动起来,必须改进评价方式。我们要推行多元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考核,重视学生的“进步曲线”。用成长记录本记录每一个努力瞬间,用激励性语言为每一次突破喝彩,让每个孩子都看到自己“能行”的可能,从而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二、优化教学,打造“我会学”的新课堂
(一)教学设计提质,聚焦学生深度思考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我们要摒弃“满堂灌”,杜绝“低效忙”。教师要在“教”上下功夫,更要在“导”上花心思。让每一节课都能围绕目标设计思维路径、设置认知冲突、留出思考空间,把问题抛给学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讲练结一体”的课堂节奏中,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真正“会学”。
(二)精准分层施教,守好每一位学生
“一个都不能少”,不仅是责任,更是能力。教师要强化课堂诊断能力,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对优生,要“拔高”,提供挑战性任务,激发进阶欲望;对中等生,要“稳固”,找准支点,促进突破;对学困生,更要“托底”,不放弃、不松手。精准教学不是平均分配时间,而是智慧地分配注意,让每个学生都有成长的支点。
三、丰富活动,助力“我敢学”的信心力
(一)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看见自己
成绩之外,还有风采;课本之外,还有舞台。我们要积极组织“学科节”“阅读节”“解题擂台”“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学习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突破胆怯、获得成就、增强信心。一次舞台展示,胜过十次说教;一次成功经历,就是一份持久动力。学生敢在众人面前表达、展示、思考,也就敢在学习中“亮剑”。
(二)强化榜样引领,形成正向“同辈效应”
学生最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我们要挖掘身边榜样,讲好“学霸”故事,放大“追赶者”的力量。班级黑板报、校园广播、成长档案、午间分享都可以成为榜样展示的阵地。让“我也可以”“他都做到了”成为心底的声音,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向上看、向前追”的学习气场。
四、协同育人,形成“我要学”的合力场
(一)家校联动齐发力,合力托举学生成长
只有教师发力远远不够,学生的成长需要家庭的支撑。我们要构建“家校共育共同体”,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家长教育素养。定期开展“家长微课堂”、家庭学习任务共研、家校共读等活动,帮助家长摆正心态、优化陪伴方式,从而让孩子在家里也能感受到学习的温度。
(二)激励机制同步跟进,激活教师积极性
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先要热起来。教师是点燃学生学习激情的“引火人”。学校要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把课堂实效、学生成长作为重要评价维度,鼓励教师主动探索教学创新,营造“比学赶超”的教师发展氛围。让“教有所成、育有所感”成为教师工作的常态和满足。
五、落地管理,保障“能学好”的持续力
(一)加强过程管理,盯住关键节点
教学不能靠“突击”,要靠“过程”。要盯紧学生的“早读、晚自习、课堂作业、月测反馈”这些关键环节。将过程数据纳入质量分析体系,构建常态化教学监测机制。通过“学情诊断”“学习画像”“精准帮扶”,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因材施教提供支撑。
(二)细化目标分解,落实“人人有责”
学校层面的“目标”,要通过层层分解落到班级、落实到人。每个年级有计划、每个班级有重点、每位教师有目标。我们要实行“目标—过程—反馈—调整”闭环管理机制,强化结果导向与过程保障并重的教学管理格局,确保“成绩提升”不流于形式,而是看得见、量得到、可持续。
六、提升思维,打造“我乐学”的新生态
(一)思维能力提升,让学生学得更深更透
学习不仅是“记住多少”,更在于“思得多深”。我们要在教学中渗透思维训练,重视逻辑表达、结构建构、归纳总结等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再到“会用”。让思维成为学习的驱动力,而不是仅仅依赖死记硬背的惯性。
(二)培养探究精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