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3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A组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据儒家经典《尚书》记载,周公对卫康叔说,商汤畏惧天命,施行德政,所以得了天下;商纣王自以为天命在兹,安闲逸乐、不恤民众,因而堕废天命,被西周取代。据此可知,西周()

A.深受儒家“以德治民”思想的影响

B.以“天命”为君主集权的理论基础

C.政治活动中神权迷信的影响力增强

D.执政理念中包含了一定的理性因素

2.《礼记·乐记》记载: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这反映出中国古代重视()

A.丰富百姓娱乐生活 B.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C.提高民众文化水平 D.发挥艺术的社会治理功能

3.魏国在魏文侯执政时期,尊贤纳士,以法家李悝为相国,同时尊子夏为师,“受子夏经艺”,并敬重儒家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下列项中,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战国时期礼法走向结合

B.德治和法治各有其积极意义

C.各国普遍儒法并用

D.体现出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

4.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通过“铸刑书”将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部分人认为其做法会导致“民知争端”“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的局面,子产却认为“吾以救世也”。二者分歧实质上反映了()

A.郑国王室的衰落 B.新旧势力利益的冲突

C.法治体系的缺陷 D.民众法律意识的淡薄

题组2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5.汉初文景时期,减轻刑罚,以致“断狱数百,几致刑措(搁置)”。到了汉武帝时期,“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这种变化是因为()

A.王国势力坐大致使社会动荡

B.从黄老无为向以法治国转变

C.西汉的律法沿袭了秦朝律法

D.加强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6.据北魏律载,对亲属相犯,拟罪之前,先查清相互间的亲疏尊卑长幼关系,再依据服制详定刑罚等差。凡是卑幼伤尊长,处分重于常人相杀;反之,尊长杀卑幼,刑事责任轻于杀常人。这表明()

A.律是中华法系最重要的部分

B.北魏律有利于维护三纲五常

C.皇帝有随意增减刑罚的权力

D.政府利用家训强化基层教化

7.《唐律疏议》将“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其与儒家典籍一致的情况大量存在:

儒家典籍

《唐律疏议》

《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唐律疏议》:“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

《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唐律疏议》:“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徒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

由此可以看出()

A.唐朝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

B.唐朝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

C.唐律将儒家思想与法律内容密切结合

D.《唐律疏议》是古代礼仪制度的总结

题组3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8.北宋吕大钧《吕氏乡约》:“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这些体现了()

A.践行儒学经世致用的思想

B.儒士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

C.确立理学已成为主流思想

D.北宋儒学呈现基层化趋势

9.明代司法制度规定:布政使、按察使、巡抚以及巡按等,都可以接待上诉民众或复查案情。万历年间大儒吕坤曾对此作出评价:“数批检问,非以求同,正谓恐有冤抑,相与平反耳。”明代司法制度这一规定()

A.标志着监察制度的完善

B.导致监察区向行政区转化

C.有利于保证审判的公正

D.完善了地方权力制约机制

10.棠樾牌坊群是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村内七座牌坊都是为褒奖鲍氏家族的孝行、善行而建,逶迤成群,无论从前还是从后看,都以“忠、孝、节、义”为顺序。棠樾牌坊群的建造()

A.旨在加强宗法制度

B.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C.是晋商发展的见证

D.宣扬了儒家伦理观念

B组关键能力提升

11.下表为《周礼·地官司徒》中有关西周大司徒职责的记载(节选),据此可以认定,当时()

记载

内容

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

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以乡八刑纠万民

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姻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乱民之刑

A.德治法治争端初起 B.援礼入法开创先河

C.教化刑罚相辅相成 D.社会局面安定有序

12.出现于尧舜时代的“象刑”,是指对于轻罪之人,不伤害其肉体,而是在其衣物上描绘特殊的图案以示惩戒。发展至商代,每逢新年伊始,官吏们往往将刑罚的场面描绘成画悬挂于城门楼上,以警示过往行人。这反映了()

A.传统艺术已经出现 B.绘画承载政治意义

C.先秦政治宽刑重民 D.艺术助力封建统治

13

文档评论(0)

阿拉伯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好的 好的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