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VIP

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3-2024学年度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簪花是指将花朵插在发髻之间、戴于耳朵之上或是别在官帽之上,使用的花朵通常是茱萸、蔷薇、梅

花、茉莉、牡丹、菊花等。

早在先秦时期,鲜花就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战国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簪花”尚未出现,但人

们对花的配饰功能已经有了比较模糊的认知。秦始皇规定,在正式场合中嫔妃和宫女都要戴花。从汉代墓

葬出土的人物俑可知,当时川蜀地区的妇女已将簪花视为时尚,如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执镜陶俑,头部一

左一右分别簪花。汉代的文献中也有对簪花的记载,如陆贾《南越行纪》中就有“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

心,以为首饰”这样的文字。魏晋时期,人们常将花作为配饰,簪花的种类和内容逐渐丰富。《艺文类聚》

中记载:“含超潘陆,双鬓向光,风流已绝,九梁插花,步摇为古。”潘安和陆机本就是晋代出了名的美男

子,风姿俊秀,身着正装后,再在朝冠上插几朵鲜花帮衬,如此装扮不知要吸引多少人的目光。这是关于

古代男子簪花的最早记载。这一时期,人们还常将茱萸插在头上,以求辟邪避祸,防御寒气。

在唐代,受王公贵族自上而下的影响,簪花发展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风尚。佛教的广泛传播也有力地

推动了簪花艺术的发展,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仕女的模样,就与王处直墓浮雕和敦煌壁画中簪花的

天女、舞伎、女乐形象十分相似。盛唐时期花卉大量引进,奇花异卉随处可见。逛花市、赏花、簪花,是

唐代女性的日常休闲活动。鲜花已经成为仕女之间流行的配饰,“斗花”则成为贵族女子的爱好。

唐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出现了宴游享乐的现象,使得赏花、簪花之风甚浓。唐代画作中,不论是

卷轴画还是壁画,簪花仕女形象普遍可见。当时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女子都喜欢簪花,一方面是为了增

饰自身的美丽,使美的表达更富有活力;另一方面,从女性簪花的深层次心理来讲,在追求美丽的同时,

也有取悦男性的意味。簪花的风气也与唐代崇尚浮华的审美心态有关。高装花髻高贵华丽、夺人眼目,在

唐代妇女妆容当中十分流行,甚至有愈耸愈高之嫌,为宋代“花冠”的流行奠定基础。此时也出现男子簪

花的现象,不过多与礼制有关,通常是唐代皇帝为大臣赐花,赐花的种类与官员品阶相关。

簪花还是唐代重阳节的风俗之一。王维在其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插茱萸少一人。”这里的“插茱萸”表达的就是重阳节里鬓发插花的风俗。除了插茱萸,当时重阳节人们还

有戴菊花的风俗。人们登高游玩之时,通常也要把菊花插满头才回家。

进入宋代,簪花成为一种特定的礼仪,并全面地融入社会生活当中。皇帝赐花的制度逐渐完善细化,

第1页/共19页

并且形成了一套赐花、戴花的礼仪程序。《宋史·礼志》中记载:“酒五行,预宴官并兴就次,赐花有差。

少顷,戴花毕,与宴官诣望阙位立,谢花,再拜讫,复升就坐。”宋太宗时期,皇帝就为每年的新晋进士摆

喜宴并簪花,而皇帝赏赐的花,人们必须戴着。不仅如此,民间亦是簪花盛行。当时社会各阶层不管贵贱

贫富、年龄老少均可自由簪花,簪花文化在此时发展到了顶峰。这一时期,女性喜爱用花来打扮自己,常

常随着季节搭配不同的花朵。同时,男子簪花也非常兴盛,可谓达到鼎盛,成为当时的独特文化。《水浒传》

梁山好汉中就有许多人常簪花,如浪子燕青“鬓边常插四季花”,小霸王周通“斜插一枝罗帛象生花”,

病关索杨雄“鬓边爱插翠芙蓉”。

明代的簪花习俗似乎已经不及宋代“万数簪花满御街”那般壮观,男子簪花习俗减弱。明代有关簪花

习俗的记载,主要出现在立春节日、科举及第、婚礼民俗等社会活动中。清代,簪花习俗式微。清代赵翼

的《陔余丛考》中有云:“今俗唯妇女簪花,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簪花也逐渐成为女性的特权,更多地

与发型妆容相结合,配合整体形象设计。

从先秦到清代,簪花文化在中国审美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虽然簪花的习俗随着历史已渐渐远去,

但被赋予美好寓意的鲜花,时至今日,仍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首饰、服装中。

(摘编自张轶梁《〈簪花仕女图〉的簪花艺术表现及文化传承》,有删改)

材料二:

泉州蟳埔渔村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当地生活习俗中留下了不少海丝文化的痕迹。蟳埔女从服

饰到头饰均与海丝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蟳埔女的头饰俗称“簪花围”。平日,她们用一根簪子盘起头发,

在鬓角斜插三两朵小花;重大节日的时候,她们会郑重地在头上簪成花环,盛装出席。头饰中常用的素馨

花、含笑花、粗糠花,是宋元时期的“舶来品”,据说是阿拉伯人蒲寿晟将其移植到蟳埔的。

2023年,明星的一组簪花围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掀起了一波簪花围热潮。泉州市文旅局相关

科室负责人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原则是提高能见度和影响力。蟳埔簪花围能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5****92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