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汽车主动转向结构设计及相关控制研究
目录
TOC\o1-3\h\z\u一、绪论 -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对车辆稳定性的提升需求 -1-
1.1.2机械冗余设计在主动转向中的必要性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2.1电动助力转向(EPS)与线控转向(SBW)技术对比 -3-
1.2.2主动转向系统机械结构研究进展 -4-
1.3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5-
二、主动转向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7-
2.1系统功能需求与架构设计 -7-
2.1.1机械-电气集成方案 -7-
2.1.2故障诊断与容错机制 -8-
2.2核心性能指标 -10-
2.2.1转向灵敏度与稳定性目标 -10-
2.2.2车速关联验证框架 -11-
三、机械系统详细设计与力学分析 -12-
3.1齿轮齿条机构改进设计 -12-
3.1.1传统齿轮齿条参数优化 -12-
3.1.2蜗轮蜗杆减速机构 -14-
3.1.3扭矩传感器安装定位方案 -15-
3.2关键零部件设计参数 -17-
3.2.1转向柱组件 -17-
3.2.2助力电机选型 -19-
3.3成本优化设计策略 -20-
3.3.1材料标准化与轻量化 -20-
3.3.2模块化装配降低生产复杂度 -20-
四、关键零件有限元静力学分析 -22-
4.1转向齿条强度校核 -22-
4.1.1极限载荷应力分布 -22-
4.1.2安全系数计算 -23-
4.2齿轮副接触应力验证 -25-
4.2.1赫兹接触理论对比分析 -25-
4.2.2局部应力集中优化 -26-
五、车速关联性仿真与稳定性验证 -26-
5.1车辆动力学模型构建 -26-
5.1.1CarSim基础参数设置 -26-
5.1.2转向系统-车速动态接口建模 -27-
5.2多工况仿真分析 -29-
5.2.1高速直线行驶转向力矩响应与稳定性验证 -29-
5.2.2紧急避让双移线工况侧滑角抑制效果(优化后降低≥30%) -30-
5.3仿真结果与机械性能关联 -31-
5.3.1车速-转向灵敏度响应曲面 -31-
5.3.2机械传动效率随车速变化趋势 -32-
六、结论与展望 -33-
参考文献 -35-
汽车主动转向结构设计及相关控制研究
摘要:本文围绕汽车主动转向结构设计及相关控制技术展开深入研究,旨在提升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与线控转向(SBW)技术在车辆动态稳定性与操控性能方面的表现。研究首先分析了机械冗余设计在主动转向系统中的重要性,探讨了市场发展的前景与需求。通过比较国内外在主动转向系统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本文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方案,包含机械-电气集成设计及故障诊断与容错机制,以适应多样化的驾驶需求和安全标准。详细的机械系统设计包括优化齿轮齿条机构、蜗轮蜗杆减速及转向柱组件的力学性能分析,确保系统的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特性。同时,采用有限元分析(FEA)对关键零部件进行静力学校核,验证了转向齿条的强度及齿轮副的接触应力,进行疲劳寿命预测。在车速关联性仿真中,基于车辆动力学模型的构建,探索了不同工况下转向力矩的响应特性与稳定性,特别是在高速直线行驶及紧急避让情况下的表现,最终通过模型验证及多工况仿真,揭示了速度对转向灵敏度与机械传动效率的影响。综合研究结果为未来主动转向系统的发展与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
关键词:主动前轮转向电机辅助仿真传感器车速
ResearchonActiveSteeringStructureDesignandRelatedControlofAutomobile
Abstract:Thisarticleconductsin-depthresearchonthedesignofactivesteeringstructuresandrelatedcontroltechnologiesforautomobiles,aimingtoimprovetheperformanceofelectri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