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初夏即事十二解(其三)》含答案.docxVIP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初夏即事十二解(其三)》含答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初夏即事十二解(其三)》含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

张元干

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

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初夏即事十二解(其三)

杨万里

百日田干田父愁,只销一雨百无忧。

更无人惜田中水,放下清溪恣意流。

19.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诗先写人老后特别敏感,继而笔调一转,寄寓双节相逢时的复杂感受。

B.张诗尾句着一“也”字,炼字轻巧别致,使诗歌具有了别样的情调意蕴。

C.杨诗连用“百”“田”二字,不避重复,与其《插秧歌》一样具有民歌特色。

D.杨诗通篇运用工笔细描,情境生动,展现了诗人对田园劳作生活的观察。

20.清人论宋人节气物候诗曾云:“每于烟火气中见思理。”所谓烟火气指日常生活,思理即感悟与哲理。请谈谈你在这两首诗读到了哪些烟火气,又体悟到怎样的思理?

【答案】19.D20.烟火气:

张诗写春天来临,惊蛰时节,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的景象;

杨诗写在农耕中,夏天时节,田夫在田间劳作,心忧农事,渴望下雨解决干旱。

思理:

张诗借惊蛰表达对年华老去、时间流逝的感叹,也表达了生生不息、生命永恒的感思;

杨诗表达了诗人对骤雨将至、解除干旱的乐观心态,而雨水过多时并不会顾惜田中之水,只会恣意将其放走,传达了做事需有分寸、讲适度,过犹不及的道理。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杨诗通篇运用工笔细描”错误,杨诗通篇使用白描勾勒。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所谓“烟火气”指日常生活,“思理”即感悟与哲理。

《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这是宋代诗人张元干的一首惊蛰诗。“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这两句是说,年华老去,哪堪惊蛰时节,万物更催光阴。惊蛰恰逢正月十四,元宵节的花灯刚刚挂出来,夜半时分,忽然听得一声惊雷。这是写“惊蛰之闻雷”。诗人为何会有“老去”之叹,“节物催”之感?因为一个新的节气已经到来,雨水已过,惊蛰已至,时节的交替,最容易引人感慨时光匆匆。一个“忽”字,道出了春雷来得之快、之直接、之出人意料,也道出了惊蛰来临之快,时间流逝之快。“奔雷”,是惊蛰时节重要的特征。“春雷响,万物生”,一声惊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万物。积蓄力量,突破自我,正当时。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通过一声春雷,唤醒万物,道出了惊蛰节气的到来,极其自然美好,赋予了春天蓬勃的气象与生命的律动美,诗人借此也表达了生生不息、生命永恒的感思。

《初夏即事十二解》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这首诗词描述了初夏时节的田园景色和农民的心情。首联写“愁”,长久干旱,盼雨心切。次句,夏雨突至,倾盆淋漓,田禾换绿,暑气顿消,改变了炎炎酷热的村野环境(外在),也洗涤了焦灼急热的田父心境(内在),内外清新,境界陡变。雨,成了解旱之钥,以及消愁之药。田父对天不作雨的抱怨烟消云散了,但平衡总是暂时的。田中积雨过多,也会影响禾苗生长,田父发生新忧虑。于是与一、二句“企盼雨水”相反,出现“不惜水”的心理和“放水任其流”的举动。这里,田父对雨水的把握,不因苗旱贪其多,而因物性求其适,控制了一个既润之而又勿溺之的恰到好处的度量,这就是“理”之所在了。

最后分别对两首诗从“烟火气”和“思理”的角度概括总结即可。

文档评论(0)

186****29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