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引言
?“诗骚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绵延不绝的优秀精神。一经形成,便由于其丰富的思想性以及多彩的艺术性在民间传唱。汉代重视儒家学说,将人才选拔与其密切联系,《诗经》《离骚》便成了这些渴望报效祖国的文人士子所必读的书目,而这也为“诗骚”?的经典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杜甫作为传统的儒者,在历史上有“诗史”“诗圣”之称。杜诗“集大成”之性质为后世所公认,宋代苏轼说:“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①国步之艰难,生民之疾苦,个人之困厄,尽收笔底,爱国之情,跃然纸上。而其在接受“诗骚传统”的观念下,记录了庙堂之上、市井凡俗在朝代盛衰转变时的真实情况。杜甫“诗史观”的形成也正是基于他对“诗骚传统”的接受与超越。
二、杜甫对“诗骚传统”的接受及“诗史观”的形成
?杜甫生活于繁华的盛唐与颓败的中唐之间,见过盛世繁华,也体味过贫困落败,在此过程中,支撑他高远志向的是儒家正统思想。儒家思想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哲学思想,它倡导的“仁爱和谐”和“中庸之道”?的理念,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杜甫秉承儒家传统理念,在古诗文中吸收养料。他对古诗广搜博取,并无后世诗人的门户之见。元稹曾评价说:“昔人谓其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千古以来,一人而已。”②
?作为一名“集大成”的诗人,杜甫继承前代文学遗产,并且博采古今作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主张“转益多师”,清代管世铭评价:“杜工部五言诗,尽有古今文字之体……可谓牢笼众有,挥斥百家。”③其中一以贯之的是“诗骚传统”,如在“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等诗句中,都能探寻到线索。从《诗经》《楚辞》到初唐诗人,都是其学习与继承的对象,其渊源之深广,其他诗人难以望其项背。当然深究内容思想,“诗骚传统”仍旧是古代各类文学的主要内核,可见此等文学传统不自觉地映照在各朝士人的精神生活中,对于杜甫来说,亦不例外,他更是坚定地持守历史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但理想与现实在他这里始终无法调和,由此众多理想只能如屈原一样在诗歌中流露,因而越是晚年,越将诗歌作为立身行事的依托。杜甫描述屈原:“窃攀屈宋宜方驾。”宋代诗人李纲将其比拟屈原:“风骚到屈宋,丽则凌鲍谢。”杜甫诗歌颇继承了《楚辞》的艺术手法乃至思想情感等。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中,涉及杜诗引用《楚辞》的有329处。杜甫《梦李白二首》中有“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一句,清代作家沈德潜评点说:“点缀《楚辞》,恍恍惚惚,使读者惘然如梦。”?以及“李杜多缥缈恍惚语,其原盖出于《骚》。”?沈德潜指出屈赋与杜诗,其精神实质是相同的。
?杜甫诗歌融合其他文体之长而最终归于诗歌,支撑他架构如此宏大诗意的即是“诗骚传统”。“诗骚精神”在杜甫这里通过诗句艺术创作上的展现,融入了诗词文化当中。作为唐代承前继后的现实主义诗人,其创作内容包含了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如同《诗经》中所隐含的万物一般,用平和优美的语言描写自然灵动的景物,以此抒发感情之深意,体现中国古代文化魅力。另外,他的诗歌更是如同《楚辞》一样,风格多样、立意新颖,而其中不变的是杜甫真切感人的情感,赋予诗句最为持久的内在感染力,丰富中华诗学文化的内涵。
?杜甫对“诗骚传统”的接受,以及他飘零破碎的经历,使得他的诗作中留下了历史变迁的痕迹。他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胸怀构建出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离不开“缘事而发”精神的指引。“重史”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不可忽视的传统。录史者需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以“史”的眼光来捕捉事态。如孟棨《本事诗》所写:“杜逢禄山之乱,流离陇蜀……故当时号为‘诗史’。”后宋祁在《新唐书·杜甫传》中亦称:“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④遂以“诗史”称杜甫的纪实性作品。“诗缘事”的观念依附于他文学创作的发展脉络之中,作为正统儒者的杜甫,从他自小接受的教育,以及家庭的风气就可以探得线索。如杜甫就曾写下:“吾祖诗冠古。”?以及“诗是吾家事。”⑤这样的句子。
?杜甫“诗史观”的形成也离不开他漂泊无定的经历。杜甫于战乱中用诗歌记录其流离陇蜀的生活经历,这种具有纪实性质的诗歌,发展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重要诗学概念,“诗史”便成为唐宋人对杜甫诗学成就的礼赞。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长安沦陷,杜甫困居城中,目睹离乱现象,感慨伤怀。在此,杜甫写下《后出塞》五首,借幽州逃卒之口,描写“禄山将叛……上破国而下覆宗”。⑥记录了盛世大唐是如何走下坡路的。而这也是杜甫被称为“诗史”的重要依据。因为时局不稳,杜甫辗转于各处,看遍世间苦难。对底层人民有着浓厚的同情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歌揭示社会的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