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官员章服制度.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就算没有唐朝那些丰满女性们开放的衣着,单就唐代的官服而言,也是一种视觉的冲击。

唐代官服,融周代的严谨、战国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

唐代百官常服承袭前制,为圆领袍服,它的前后襟下缘用一幅整布接成横襕,所以也称圆领襕袍。

与常服配套,官员头戴幞头,脚穿乌皮六合靴,以腰带、鱼(龟)袋等做饰物。

唐代把官员分为九品,每品内又分为正、从,共为十八个等级。文官自正四品以下,武官自正三品以下,还分为上下阶,文官的散官实际上有三十个等级,武官散官有三十二等级。

具体怎样从服装判断官员级别呢?我们先得了解它的两个制度:品色制度、章服制度。

品色制度,就是根据官员品级的不同,配以不同颜色、质料、纹样的官服,此外对腰带饰物也作了规定。

章服制度,就是官员随身配带鱼(龟)袋的制度。随身佩鱼的目的,一是用它作为朝君应见的凭证,二是用来明尊卑、严内外。

品色制度

经过武德四年(621)、贞观四年(630)、贞观五年(631)几次对官服制度进行规范,至上元元年(674),基本奠定唐代官服制度基础,成为有唐一代官服服色的标准:

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袍官服,配金玉带;

四品官员改着深绯色官服,配金带;

五品官员改着浅绯色官服,配金带;

六品官穿深绿色,配银带;

七品官穿浅绿色,配银带;

八品官穿深青色,配鍮石带

九品官穿浅青色,配鍮石带。

文明元年(684)将八九品的青色改为碧,因为青布用蓝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红色光,易与紫色相混。

总体来说:颜色从高到低依次为:紫-绯-绿-青(碧)。

而腰带饰物从高到低依次为:玉-金-银-鍮石。

章服制度

章服制度也经历了变化,一开始官员退休后,朝廷要收回去。到了睿宗,将鱼袋和常服服色相连-“著紫者金装,著绯者银装”;玄宗时佩鱼范围扩大,许终身佩鱼,章服制度到此完善明确。

玄宗诏:“附马都尉从五品者假紫、金鱼袋,都督、刺史品卑者假绯、鱼袋,五品以上检校、试、判官皆佩鱼。中书令张嘉贞奏,致仕者佩鱼终身,自是百官赏绯、紫,必兼鱼袋,谓之章服。”

章服制度化之后,百官请绯、紫之服,必须经过朝廷严格考核,且依据官员的具体状况区别对待,够资格者方才授予。

唐朝服饰还有这几大创举

1.明确黄色为帝皇象征

在唐以前,黄色上下可以通服,到了唐代,认为赤黄近似日头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所以赤黄(赭黄)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赭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的色彩。

唐高宗李治初时,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黄,如色光偏冷的柠檬黄等。到至唐高宗中期,怕黄色与赭黄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黄,从此黄色就一直成为帝皇的象征。

2.高品服可以“赐”和“借”

赐紫、赐绯,就是用赏赐以显示恩宠,对于官阶不够的官员也允许他们穿紫色或绯色服饰。赐服通常可长期穿用,直至告老退休。

刚开始,赐服数量有限、范围很小,多赐予有大功或王室的人。到了武周时期,出于排除异己的需要,掀起举报之风,举报人也因此获得这样的恩宠。由此,“赐紫”和“赐绯”,在这期间十分盛行。

唐中后期,虽然文宗、宣宗对品色服制进行了更严格的规范,但执行力度不够,甚至出现地方私自赐紫的现象。

此外,又有借紫、借绯,即官员的职位低于三品、五品,可特予假借使用三品、五品官服。比如中央官出使外邦时,但职任满期后,必须缴还,仍恢复旧的官服。

这种情况在唐前期施行较为正常,到了中唐以后,战争频繁,政府为酬赏军功,借绯、借紫的人很多。

3.文官服绣禽,武官服绣兽

691年,武则天举行朝会,令刺史赐给文武百官绣袍,并在绣袍的背上绣成八字铭文。

694年,武则天赐给文武官员三品以上绣袍各有不同差别,其中“诸王饰以盘龙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左右卫将军,饰以对麒麟;左右武卫,饰以对虎;左右鹰扬卫,饰以对鹰;左右千牛卫,饰以对牛;左右豹韬卫,饰以对豹;左右玉钤卫,饰以对鹤;左右监门卫,饰以对狮子;左右金吾卫,饰以对秀。”

文铭皆各为八字回文(回施的纹理,多就织物而言),写着:“忠贞正直,崇庆荣职。文昌翔政,勋彰庆涉。”以寄托对文武大臣的鼓励、期望和警示。

对于一般官服,武后规定:文官绣各种对禽,武官绣各种对兽,新任官员袍上皆绣山形纹,周围并绣有十六字:“德政惟明、职令思平、清慎忠勤、荣进躬亲。”

武则天通过绣纹来分文武、辨品级、明尊卑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元代的“胸背”,明清官服上的“补子”,根源都在于此。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