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小问题:

东汉末期,两支有影响力、形成军事抗争的、对东汉造成了影响的队伍所信奉的道教分别是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一、名词解释

1.赋民公田:东汉初期实行的一种将国家所有土地给予百姓耕种,并让其纳税的经济政策。东汉初期,由于人口的锐减,出现了大片荒芜无主的“公田”。东汉朝廷主要将“公田”用于“赋民”或“假民”耕种。“赋”与“赐”同义,即给予。赋民公田,就是将国家所有土地给予贫民耕种。接受赋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成为按法令独立向国家缴纳租税的自耕农,三十税一。尽管在实施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常常依势侵夺,或垄断或兼并,但它把大批流民和奴婢转化为国家佃农,对维护东汉初期社会秩序,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重要意义。

2.假民公田:东汉初期实行的一种将国家租借给流民奴婢耕种,并让其纳税的经济政策。东汉初期,由于人口的锐减,出现了大片荒芜无主的“公田”。东汉朝廷主要将“公田”用于“赋民”或“假民”耕种。“假,犹租赁。”接受假田的贫民,在性质上变成了国家的佃农,向国家缴纳假税,一般税收稍高,30%-40%。尽管在实施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常常依势侵夺,或垄断或兼并,但它把大批流民和奴婢转化为国家佃农,对维护东汉初期社会秩序,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重要意义。

(赋民和假民公田:东汉初期由于人口锐减,为王朝缓和社会矛盾与恢复社会生产提供了大片荒芜无主的“公田”。朝廷将大部分“公田”用于赋民和假民。赋民公田就是将国家所有土地给予贫民耕种,接受赋田的农民成为土体所有者,是向国家缴纳税负的自耕农。假民公田是将土地租给农民耕种,接受假田的农民实际上是成了国家的佃农。东汉初期实行赋民公田或假民公田政策的目的都在于解决破产农民无地耕种的问题。东汉初期赋民或假民公田还不完全只是荒芜之地,还包括有肥田,甚至有皇家园林之地,说明东汉王朝将此看成是安定社会和恢复生产的重要措施。这些措施使贫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进行正常生产和生活的条件,同时增加了国家收入。尽管在实施赋民公田和假民公田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常常进行掠夺,但对社会的进步仍具有进步意义。)

3.第二次党锢之祸:东汉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重大政治事件。永康元年(167年),桓帝死,灵帝继位,太后父窦武为大将军辅政。窦武嫉恶宦官专宠,遂与陈蕃合作,起用被禁锢的“党人”,打算消灭宦官的势力。但因事机泄漏,宦官曹节、王甫发动政变,窦武兵败自杀,陈蕃等被害。建宁二年(169年),宦官侯览使人诬告张俭结党谋反,曹节乘机奏捕“党人”。李膺、杜密、虞放、范滂等百余人,皆死狱中;其他因仇怨相牵连,以至于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熹平元年((172年),窦太后死,宦官集团再次四出搜捕“党人”及太学诸生千余人。熹平五年,下诏规定,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兄子弟及五服以内的亲属,一律免官禁锢,是为第二次“党锢”。这次党锢持续了十几年,直到黄巾大起义后,东汉政府才宣布赦免“党人”,起用他们去镇压农民军。

(党锢之祸:东汉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重大政治事件。东汉后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一些官僚、士大夫及太学生组成党人抨击实政,反对宦官。宦官通过桓、灵二帝两次下诏逮捕并杀害党人,并将党人及其门生、父兄子弟免冠禁锢,终生不得重返仕途为官,直到184年黄巾起义,才宣布取消党锢,赦免党人,禁锢之祸消除。该事件具有改革时弊,反对政治腐败的积极影响。)

4.燕然勒石:东汉对北匈奴战争的高潮。北匈奴的存在始终是东汉朝廷之患,随着中原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东汉朝廷对北匈奴的政策,开始由羁縻转向军事进攻。从永平十六年至永元二年(90年),前后进行了长达17年的战争。永元元年(89年),车骑将军窦宪、征西将军耿秉领北军五校、雍营、沿边十二郡骑兵及南单于众3万骑出塞击北匈奴。六月,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今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次年五月,窦宪再遣耿夔出居延塞,围北单于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破之,俘其母阏氏及名王以下4000余人,出塞五千里。北匈奴主力被迫西迁,由里海、黑海之北与西汉时西徙的匈奴合流,逐渐西移,大约到了4世纪初出现于欧洲。整整300年,匈奴在中国北边界对中原王朝的威胁最终解除。

5.班超经营西域(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出使西域是东汉朝廷武力征服北匈奴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出使西域的使命是联络西域各地的君长,脱离匈奴,亲附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使节身份出使,先后降服鄯善、疏勒、莎车。第二阶段永元三年(91年),汉军大败北匈奴,北匈奴主力西迁,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后班超又降服焉耆、尉犁和危须,最终再度将西域隶属于东汉的统治之下。班超功封定远侯。班超出使西域30年,恢复了东汉朝廷对西域的统治和中西交通,使东汉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得以继续发展。班超在西域依靠东汉王朝强大的军事力。

6.官渡之战:东

文档评论(0)

平静的岁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分享一些理工科答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