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宋代纸币交子贬值机制与经济调控得失考
一、交子的历史背景与早期管理
(一)交子的起源与民间信用阶段
交子诞生于北宋初年的四川地区,最初为私营钱庄发行的信用票据。由于四川地区流通的铁钱笨重(每贯铁钱重约12斤),商人交易极为不便,民间自发形成以纸质凭证替代金属货币的流通方式。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至景德年间(1004-1007年),益州十六户富商联合发行交子,约定“同用一色纸印造,临时填贯”,并设置固定兑换周期,初步建立了准备金制度。这一阶段交子价值稳定,其流通范围局限于商业发达地区,体现了民间信用体系的有效性。
(二)官交子制度的建立与初期成效
天圣元年(1023年),北宋政府设立益州交子务,将交子发行权收归国有。官方规定每界(发行周期)发行额为125.634万贯,准备金为36万贯铁钱,发行准备金率约28.6%。此阶段政府通过严格的发行限额和定期回收制度(每三年一界)维持币值稳定。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官交子初期“市肆较定,现钱一贯兑交子一贯”,甚至出现“交子溢价”现象,表明官方信用背书增强了货币公信力。
二、交子贬值的驱动机制
(一)财政需求导致的超发失控
北宋中后期,政府为应对西夏战争(1038-1044年)和澶渊之盟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压力,逐步突破发行限额。至熙宁五年(1072年),交子发行量激增至1400万贯,准备金却未同步增加,准备金率骤降至不足5%。南宋时期情况更甚,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会子发行量达1.18亿贯,较北宋峰值增长8.4倍。这种“以纸币补财政”的模式,直接导致货币流通总量远超商品供给,引发恶性通胀。
(二)准备金制度的瓦解与信用坍塌
交子初期采用“分界发行”与“兑付准备金”双轨制,但政府频繁挪用准备金填补财政赤字。以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为例,户部奏称“见在现钱不及二百万贯”,而流通会子已达2800万贯,准备金缺口达93%。金属货币与纸币的兑换渠道逐渐关闭,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民众对纸币信任彻底崩溃。
(三)区域经济失衡与跨区流通障碍
交子流通长期受限于“分路行使”政策,例如四川交子不能用于东南地区。这种人为分割导致区域间货币供需失衡,部分地区因交子沉淀引发流动性过剩。据李埏《宋代四川交子兑界考》研究,崇宁四年(1105年)陕西路强制推行交子时,因缺乏商品支撑,当地物价“旬日涨逾三倍”,凸显货币政策的区域适配性缺陷。
三、宋代政府的调控措施及其局限
(一)货币回笼机制的创新尝试
政府曾采取多种手段回笼超发纸币:
1.专卖制度挂钩:乾道二年(1166年)规定茶盐专卖须以会子支付,当年回收纸币400万贯;
2.赋税折纳:嘉定二年(1209年)将田赋折纳比例提高至60%,短期内回笼会子1000万贯;
3.新旧兑换:通过发行新会子按1:2比例回收旧币,但缺乏准备金支撑,反而加剧通胀预期。
(二)币制改革与通货膨胀的博弈
南宋政府先后进行十余次币制改革,典型案例如:
乾道五年(1169年)“会子折阅法”:强制规定会子与铜钱比价为1:700文(市价已跌至1:500文),导致民间交易转入地下;
嘉定更化(1208年)“称提政策”:动用国库金银回购会子,但120万两白银仅支撑回收会子1300万贯,不足流通量的10%。这些措施多属权宜之计,未能触及超发根源。
(三)行政干预与市场规律的冲突
政府强制推行“物价限令”与“纸币定价”,如庆元元年(1195年)颁布《禁抬物价令》,规定米价不得超过每石3贯会子。然而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实际米价已突破10贯,政令形同虚设。这种违背价值规律的干预,反而加速了市场秩序的瓦解。
四、交子贬值的社会经济影响
(一)财富再分配与阶层矛盾激化
通胀导致实际税负转嫁至平民阶层。以地租为例,原定“每亩纳米一石”逐渐变为“纳米折钱三贯”,而米价上涨使佃农需多售50%粮食完租。同时,官僚阶层通过提前获知货币政策套利,如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宰相秦桧家族提前抛售会子获利“逾百万缗”,社会矛盾持续累积。
(二)货币信用体系的长期损伤
交子信用崩溃引发连锁反应,民间交易向实物货币倒退。嘉定年间(1208-1224年),江南出现“绢帛为市,钱楮不用”现象,甚至恢复以盐、茶计价的原始交易方式。这种信用倒退直接影响了元代纸币“中统钞”的接受度,形成历史惯性。
(三)财政体系的恶性循环
政府为弥补纸币贬值损失,进一步扩大征税范围。宝祐六年(1258年),临安府杂税名目达247种,包括“窗户税”“过桥税”等苛捐。财政越困越敛、越敛越困的怪圈,加速了南宋政权的经济基础瓦解。
五、宋代货币调控的现代启示
(一)货币纪律与财政自律的辩证关系
交子史证明,缺乏财政纪律约束的货币政策必然失败。现代央行“独立性原则”可追溯至此——北宋转运使沈括曾谏言“钱币之权当归三司,不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