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Q/LB.□XXXXX-XXXX
PAGE2
ICS
FORMTEXT35.240.15
CCS
FORMTEXTL70
FORMTEXT14
FORMTEXT山西省地方标准
DBFORMTEXTXX/TFORMTEXTXXXX—FORMTEXTXXXX
FORMTEXT?????
FORMTEXT物联网超高频速率自适应技术指南
FORMTEXT
FORMDROPDOWN
FORMTEXT?????
FORMDROPDOWN
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发布
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实施
FORMTEXT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STYLEREF标准文件_文件编号DBXX/TXXXX—XXXX
PAGE4
物联网超高频速率自适应技术指南
范围
本文件给出了物联网环境下速率自适应技术的流程和构建速率映射关系、激活自适应触发器、预测有效节点速率、选择系统最优速率的技术指南。
本文件适用于物联网环境下超高频反向散射通信类设备的速率自适应技术。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9261.3-2012信息技术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技术词汇第3部分:射频识别
术语和定义
GB/T29261.3-201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反向散射通信
反向散射标签调制相同载波频率的响应信号来响应读写器信号或电磁场的信息传输过程。
反向散射标签
用于物体、物品标识或感知信息的获取,具有信息存储功能、能接收读写器的电磁场调制信号,并返回响应信号的数据载体。
[GB/T29261.3-2012,定义05.04.01,有修改]
读写器
一种用于从反向散射标签获取数据和向反向散射标签写入数据的电子设备。
下行链路
从读写器到反向散射标签的通信信道。
上行链路
从反向散射标签到读写器的通信信道。
有效节点
状态改变(周围产生干扰或反向散射标签发生移动)的反向散射标签。
丢包率
数据传输过程中丢失的数据包数量与发送的数据包总数之间的比率。
反向散射相位
读写器接收到反向散射标签信号时,该信号在其周期内的位置。
随机森林
利用多个决策树对样本进行训练并预测的一种分类器,主要用于速率自适应的模式预测和分类。
聚类算法
将读写器接收到的信号根据特征相似性进行分组的方法,用于信道状态评估。
触发器
特定事件发生时自动执行单节点速率优化流程的机制,用于减少速率自适应技术的算法复杂度。
同相与正交域
信号处理和通信中使用的一个复数平面。
接收信号强度指示
无线电信号强度的指标,用于表示读写器接收到的反向散射标签响应信号的强弱。
符号和缩略语
下列符号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IQ域:同相与正交域(In-phaseandQuadratureDomain)
RSSI: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SignalStrengthIndication)
CGD:簇聚集度(ClusterGroupingDegree)
速率自适应技术流程
超高频反向散射通信过程中的速率自适应技术流程主要包括构建速率映射关系、激活自适应触发器、预测有效节点速率、选择系统最优速率4个阶段,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速率自适应技术流程
构建速率映射关系
将超高频反向散射通信系统部署在目标环境,使用如下步骤进行速率映射:
1)使用控制变量法对常见的环境干扰如标签移动、行人走动、金属遮挡、同频信号干扰等因素进行模拟,改变上行链路速率,记录不同速率模式下的系统接收到丢包率和RSSI下,构建实验数据集;
2)确定不同丢包率和RSSI下的最优速率模式,以5种速率模式为例构建如图2所示的速率映射关系。
速率映射关系
激活自适应触发器
使用下述步骤判定是否激活自适应触发器:
1)将连续读写器接收到的n个信号其转化为IQ域数据,使用聚类算法将IQ域数据分为L个簇,确定其中一个簇的中心点为M;
2)在IQ域上找出同一个簇中距离M点最远的点N,设其距离为d,形成以M为中心、以d为半径的圆;
3)设置分级数D(一般取3,可依据环境恶劣程度进行调整),以D=3为,以M为圆心、以r1、r2、r3为半径画圆,如图3所示。其中,
4)使用式(1)计算CGD
CGD=1Di=1DX
式中:Xi=Ni?Ni?1maxNi,在
5)重复上述步骤计算所有簇的CGD值,计算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