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1
污染场地挥发类有机物多相传输扩散建模与应用技术指南
1适用范围
本文件提出了包含非均质多孔介质及裂隙介质在内的复杂污染场地中,挥发性及半挥发性有机物多相态传输扩散的时空演化数字建模方法,以及典型污染特征变量高效精准预测的技术框架。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文件阐述了的选择依据与应用策略。
本文件适用于复杂介质场地有机物多相态污染过程的可靠量化与高效预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HJ25.1-2014《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HJ25.1-2019《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
HJ/T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94《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50021《岩土工程勘查规范》
HJ25.6《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
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评估工作指南(环办土壤函〔2019〕770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挥发类有机污染物VolatileandSemi-VolatileOrganicPollutants(VSOPs)
指具有挥发性或半挥发性的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OrganicCompounds,VOCs)和半挥发性有机物(Semi-VolatileOrganicCompounds,SVOCs)。
3.2复杂介质场地SitewithComplexMedia
主要指由非均质多孔介质、裂隙介质或多介质复合系统组成的场地,各介质具有不同的水力特性和空间分布特征,导致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和污染物运移行为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
3.3数字模型DigitalModel
利用数字化方法构建的模型,涵盖数学模型、统计模型、人工智能模型等所有与数字技术相关的模型类型。数字模型可以通过机理驱动(Mechanism-Driven)或数据驱动(Data-Driven)的方式,描述、模拟或预测复杂系统的行为和特性。
3.4替代模型SurrogateModel
使用统计模型或人工智能模型来近似替代复杂的机理模型。替代模型通常基于已有的数值模拟结果或观测数据构建,能够在保证一定精度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响应,适用于实时决策、优化分析和不确定性量化等场景。
3.5双重介质模型Dual-MediumModel
一种描述裂隙岩体的概念模型,将介质概化为裂隙系统和基质系统,两者具有不同的水力特性,其中裂隙系统主要提供导水通道,基质系统主要作为储水介质,两者通过交互作用实现水分与污染物的传输扩散过程。
3.6污染特征变量ContaminationCharacteristicVariable
指用于表征污染物在特定介质(如地下水、土壤、大气)中时空演化过程的关键特征的变量。污染特征变量反映了污染物的迁移、扩散、累积等关键动态行为,为污染预测、评估、及控制提供定量化的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4基本原则
4.1目标导向原则
决策需求,实现建模根据场地污染预测、污染溯源、污染物传输扩散过程科学研究、修复方案优化等不同建模目标和应用场景,形成面向具体应用需求的高效数字建模策略和技术路线。确保评估结果能够直接、有效地支撑场地管理工作的实用价值。
决策需求,实现建模
2
3
4.2分层递进原则
应建立面向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多层次模拟体系,包括适用于初步筛查阶段的简化分析模型、用于复杂场地机理研究的高精度专业模型、满足快速评估需求的智能替代模型等。随着场地认识的深入和数据的不断积累,逐步提升模型的复杂度和精确度,实现模拟评估工作的持续优化和完善。通过多层次模型的互相验证和补充,提供全面的决策支持。
4.3创新融合原则
积极推动传统数值模拟方法与新技术的深度融合,重点引入人工智能等先进建模方法,发展机理过程与数据协同驱动的创新数字模型。在保证模拟精度的基础上,建立计算效率更高的智能替代模型。通过多模型集成方法,实现不同类型模型的优势互补,拓展模型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为复杂场地污染物迁移行为的模拟预测提供更加全面和高效的技术手段。
4.4可行易推原则
始终立足工程应用需求,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充分注重建模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建立模型精度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用于高反光表面测量的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校准方法(征求意见稿).pdf
- 用于高动态范围反射率表面测量的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校准方法(征求意见稿).pdf
- 用于大范围多视场拼接测量的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校准方法(征求意见稿).pdf
- 用于大范围多视场拼接测量的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校准方法(征求意见稿).docx
- 用于半透明表面测量的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校准方法(征求意见稿).pdf
- 用于半透明表面测量的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校准方法(征求意见稿).docx
- 微弧氧化陶瓷层通用规范.pdf
- 微弧氧化陶瓷层通用规范.docx
- 塔式起重机无人驾驶系统应用技术标准.docx
- 肉桂产品贮藏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