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025届高考考前最后一卷
语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约瑟对中国科技史研究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当我们从文明的视角来考察中国古代科技史时,还是要超越李约瑟问题。李约瑟问题有两种表述,一种是“负问题”表述: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发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负问题”是很难回答的,但是它具有启发性,启发我们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去考察中国古代科技。这样也就使我们必然要关注李约瑟问题的“正问题”表述,即为什么中国古代在把关于自然的知识运用于国计民生方面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李约瑟把现代科学比作汪洋大海,各个文明都对科学有所贡献,如涓涓细流,“朝宗于海”。于是他采用化学滴定实验比喻,对文明进行“大滴定”的研究,研究各个文明中究竟含有多少近现代科学所认定的科学成分。
这固然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这样做时,就会把古代的科技知识与古代的文化割裂开来,而事实上这两者在古代往往是难以分割的。比如古代的天文学与古代宗教祭祀及占星术就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硬是把古代的科技从古代社会文化实践中剥离出来,就免不了牵强附会,将古人的思想观点现代化,甚至任意加以拔高。
中华文明是一条文明的大河。我们要走近大河,看中华文明大河的“河岸风光”,即探讨古代文明中科技知识是如何被创造出来,其中的思维方式有怎样的特点。我们既要看到科学的原理和事实真理是普遍的、无国界的,同时也要看到每个国家科学文化的独特方面。这使人想到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其《野性的思维》中所讲的“具体性的科学”。他从人类学的视角,考察和分析“原始人类”的知识体系和思维特点,指出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仅有科学的方法,还有巫术和神话的方式,还有整体的、直觉的、审美的“诗性”的方式。中国古代文化当然不是人类学意义上的“原始文化”,但在科学方面毕竟不完全等同于近代科学,还有巫术和宗教神话的因素,因此从人类学的角度是有助于我们从文明的角度去考察中国古代科技的。
列维?斯特劳斯还提出了“新石器时代之谜”,即新石器时代一些主要的发明,把人类科技文明提升到了一个古代文明的高台,但是为什么直到17世纪的西方科学革命,才再上一个台阶。中华文明恰恰是在古代文明的高台上表现突出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借着“列维?斯特劳斯之问”把对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研究向前拓展到史前时代,把中国史前文明中的科技经验与历史时期的科技发展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从文明的视角对“李约瑟问题”有所超越: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经久不衰?科技在其中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列举了世界自古至今的21个文明,大多数要么早已消亡,要么已经衰落。但是中华文明却历数千年而不衰,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中华文明善于利用环境,把关于自然的知识用于满足人的需求。这一点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中就表现出来。到了历史时代,中华文明则更加重视国家治理,把科技为国家所用,经世致用,以人为本,所以才能兴盛不衰。
(摘编自孙小淳《文明视野中的中国古代科技》)
材料二:
“西方中心论”的科学历史,以为科学技术源自古希腊或西方,中国文化没有科学的基因,因而无法培育出现代科技,这是非常偏颇也是非常有害的看法。讽刺的是,这样的“西方中心论”在现代的西方学术界受到了普遍的质疑,在中国反而受到了青睐,以至于在中国产生了一些全盘否定中国文化的想法。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在近代中国,中国人深切感受到了“落后要挨打”的局面,而我们的落后,西方的先进,主要表现为科技作为一种力量在文明竞争中的作用。在近代中国,科技代表的是一种进步的力量。而在西方看来,近代科学固然给西方带来了“力量”的超越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当代科学技术上领先的西方,反而开始转向东方,试图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中获得面对未来的智慧。这样看来,当我们面向未来的科技发展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换言之,中国的科学技术现代化,必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是在充分吸收近代西方科技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基于中国科技文化的中国特色现代化。
在讲述中国古代科技时,始终要强调“文明的视角”。西方近代科学不过是人类文明史的偶发事件,以它为标准来评判其他文明中的科学,显然失之偏颇。从新石器时代的技术革命到近代科学革命,在这中间数千年的文明平台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古诗鉴赏之杜甫《绝句漫兴》和王禹偁《春居杂兴》.docx
-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古诗鉴赏之元好问《怀州子城晚望少室》.docx
-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二模现代文阅读散文类专练.docx
-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古诗词中的文学意象寓意顺口溜.docx
- 2025年高考语文考前作文专题系列:题目解析+金句+相关素材+范文+思路梳理.docx
-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训练:不畏艰难,担起重任.docx
-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押题预测:中国精神.docx
-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之《人民日报》15位热门人物素材.docx
-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之近五年考场高分作文标题汇编.docx
- 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考前必读时评文章16篇.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