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三、赤壁赋
教学目标:
了解苏轼的人生感悟,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
2、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
3、探讨本文中的人生哲理,从中得到启发。
教学重点:
学习和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的语言的能力。
3.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的完美融合
一、导入
谈到语文课本里的怀古名篇,肯定少不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他的《前后赤壁赋》。可以说这一词两赋是怀古名篇中的王者。从《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他被贬黄州的第一首,这时候的苏东坡还停留在贬谪的阴影里,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翻身的希望。他不禁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前赤壁赋中》是他的第二篇,文中客人感慨一人生只有一次,再大的功绩最终归于尘土;而苏轼认为人生既然什么都留不住,所以更要珍惜当下,拥有了此刻就拥有了永恒;而《后赤壁赋》告诉我们生命的本质。今天我们就走进《前赤壁赋》。
二、知人论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书“宋四家”)
人生多舛,一生或被贬或在被贬的路上。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苏轼多才:杭州西湖有“苏堤春晓”(工程师);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颗”(美食家);但他更关注精神的需要,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心高洁)
三、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是他人生最低谷时期。在此之前,他是北宋开国以来难得的天纵之才;在此之后他是漂泊无依的寂寞浮萍。未来会怎么样,他无从知道。1082年,这时他已年近半百,和朋友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千古奇。
四、文体常识
赋:介于散文和诗之间。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五、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乐甚——愀然——喜而笑
第二课时
一、研习第一段
第一段叙述了什么事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情?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事情——月下夜游赤壁心情:乐
内容:
记叙要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景物描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水光接天。
人物活动举酒属客......凌万顷之茫然。
人物感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作者“乐甚”,乐在何处?
明确:
良辰七月既望
美景清风徐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豪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
小结: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
二、研习第二自段
1.第二段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
明确:由乐渐入悲——先写歌声,后写箫声。
2.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①写作者的歌声。②写客人的萧声。
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3.联系本文的背景,说说歌词中的“桂棹”“兰桨”有什么含义,“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桂棹”“兰桨”比喻品行高洁。“美人”指所思慕的人,代表一种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