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储能技术双电层电容器
主要内容
用于电化学电容器的碳材料
碳材料的表面性质和官能团
碳材料的双层电容
碳材料的材料科学问题
一.用于电化学电容器的碳材料
炭基材料
有活性炭粉末、活性炭纤维、炭黑、纳米炭纤维、炭纳米管、炭气凝胶、玻璃炭、网络结构炭和某些有机物的炭化产物等。
金刚石Dimond
金刚石主要用于精密机械制造、电子工业、光学工业、半导体工业及化学工业。天然金刚石稀少,只限于用作装饰品,因此人工合成金刚石正在成为碳素材料中的重要研究开发领域。
●金刚石的合成
金刚石合成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已报道的合成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
★石墨转化法
C(石墨)=C(金刚石)
△Hm?=1.828±0.084kJ·mol-1△,Gm?=2.796kJ·mol-1
△S?=-3.25±0.02kJ·mol-1
常温常压下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是非自发的,但根据△Gm
=△H+T△S°可见,在高温和高压(由疏松到致密)下可能实
现这种转化。其温度和压力条件因催化剂的种类不同而不同。
143pm
335
335pm
669.6
669.6pm
245.6pm
石墨的结构
石墨
石墨具有层状晶体的结构。在晶体中,C原子采用sp2杂化轨道成键,彼此间以σ键连接在一起,同时在同一层上还有一个大π键。
同一层的碳C-C键长143pm,层与层之间的距离为335pm。
石墨的碳原子层间有较大的空隙,容易插入电离能小的碱金属和电子亲和能大的卤素、卤化物及酸等,从而形成石墨层间化合物(GIC)。
·石墨的基面方向的电导率比垂直于层状结构方向的电导率。原因是大键导致的基面共轭侧向离域电子,基面结构类似于大苯环,所以粉末状的石墨材料电导率好于非晶态粉末。
N
B脱氢
B
脱氢环化+脱到
环化
NNNN环化NIN
N
NNN
环化
脱氢
上述任何阶段可能结合氧的情况
OHOHOHH0HHOHCOOH
0
0-乙
NN
N
NN
N
聚丙烯腈碳纤维的合成
富勒烯的结构特点
以C?为代表的富勒烯均是空心球形构型,碳原子分别以五元环和六元环而构成球状。如C??就是由12个正五边形和20个正六边形组成的三十二面体,像一个足球。每个五边形均被6个六边形包
围,而每个六边形
C28则邻接着3个五边形和3个六边形。富勒烯族分子中的碳原
C28
C?2
C?o
C60
子数是28、32、
50、60、70......240、
C2?0540等偶数系列的“幻数”。其部分分子构型
C2?0
约8立方厘米的“碳海绵”立在桃花花蕊上。汪晓勇摄
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教授的课题组制备出了一种超轻气凝胶——它刷新了目前世界上最轻材料的纪录,弹性和吸油能力令人惊喜。这种被称为“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16毫克,仅是空气密度的1/6。日前,这一进展被《自然》杂志在“研究要闻”栏目中重点配图评论。
3月19日,实验室的一位研究人员利用玻璃棒摩擦静电吸附起一块“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
相关论文2013年2月18日在线发表在《先进材料》上。
“‘轻’并不是它最大的新意所在”。它的价值在于其简便的制备方法,以及材料所展现出来的优越性能。在电子显微镜下,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共同支撑起无数个孔隙。
《自然》杂志点评的标题是:《固体碳:弹性而轻盈》,认为这一新生事物的性能令人惊喜。
据介绍,“碳海绵”具备高弹性,被压缩80%后仍可恢复原状。它对有机溶剂具有超快、超高的吸附力,是迄今已报道的吸油力最高的材料。现有的吸油产品一般只能吸自身质量10倍左右的液体,而“碳海绵”的吸收量是250倍左右,最高可达900倍,而且只吸油不吸水。“大胃王”吃有机物的速度极快:每克这样的“碳海绵”每秒可以吸收68.8克有机物。这让人想到用它来处理海上的漏油,“可以把它们撒在海面上,就能把漏油迅速地吸收进来,因为有弹性,吸的油能够被压出来回收利用,‘碳海绵’也可以重新使用。”科研人员表示。
二氧化碳还原成金刚石:高压反应釜做实验,以安全无毒的二氧化碳为原料,用金属钠作还原剂,
在440℃和800个大气压的条件下,经12小时的化学反应,终于成功地将二氧化碳还原成金刚石。
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ACS)
自1792年以来,人类在金刚石人工合成方面经历了长期不懈的努力,直到1955年才第一次用高温高压法(1400℃,5—10万大气压)合成了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