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专题复习: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 课件32张.pptxVIP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专题复习: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 课件32张.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专题复习;线索隋唐至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的经济发展;历史联系(1)农业发展是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础;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的兴起和繁荣。

(2)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国家政策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线索人口迁移与经济重心南移;项目;项目;1.隋朝初年,户数增加了400多万,人口增加了1600多万。当时垦田面积不断扩大,许多水利工程得到了修复,仓库丰盈,“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这反映了隋朝()

A.商业相当发达

B.经济高度繁荣

C.社会环境安定

D.皇帝奢侈腐化;2.(学史方法·从出土文物中获取信息)考古发现表明,唐代江苏宜兴涧潨龙窑烧制的产品比较简朴,以民间日常使用的碗、钵、罐、盘、灯盏为主。这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A.瓷器走进人们日常生活

B.瓷器仅供宫廷使用

C.制瓷技术已居世界首位

D.瓷器主要用于出口;3.唐朝前期,敦煌地区不仅有西域商人的聚落,沿途还有不少供过往商人打尖住店的驿站。敦煌城内店肆林立,出现了“兴胡之旅,岁月相继”的景象。这说明,当时敦煌()

A.战略位置很重要

B.商业贸易发展

C.是北方经济中心

D.文学艺术繁荣;4.“吴中之民,开荒垦洼,种粳稻,又种菜、麦、麻豆,耕无废圩,刈(收割)无遗陇……所以吴中之农专事人力,故谚曰‘苏湖熟,天下足’,勤所致也。”这反映了宋朝()

A.引进高产优良品种

B.水稻种植面积增加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人民群众辛勤劳作;5.右图是宋代荷叶龟纹银杯,外壁上刻有“张家十分”的字样。“张家”是商家身份的标志,“十分”是宣传所打制的银器分量足、成色好的广告语。材料体现了宋代()

A.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B.商品经济繁荣

C.书法艺术独具特色

D.海外市场广阔;6.唐宋时期,商业繁荣,客观上要求流通中的货币量与之相匹配,而唐朝以来的钱荒问题一直延续到宋朝,且北宋民间藏币风气流行,更加剧了钱荒的严重性???这说明()

A.政府放松对经济的管制

B.商人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C.纸币的产生具有必然性

D.北宋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8.明清时期,江南“蚕桑之利,厚于稼穑(泛指农业劳动),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9.明清时期有“无徽不成镇”的谚语,扬州盐业生产的发展、城市的繁荣,都与徽商的智力、财力和人力投入分不开。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徽商垄断盐业发展

B.商帮促进了城镇发展

C.扬州成为经济中心

D.形成全国性商业网络;10.中国古代某时期出现了如下经济现象。据此可以推断,该时期是()

◆鼓励百姓垦荒◆出现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

◆晋商开设票号◆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西方商船来华的口岸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11.清代唐英所著的《陶冶图说》以左图右文的形式记录了20道制瓷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也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据此可知,当时制瓷业()

A.专业化程度较高

B.制瓷工序繁琐

C.景德镇水平最高

D.出现雇佣关系;12.(唯物史观)下图展示了春秋战国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社会生产力水平持续上升

B.经济发展推动国家统一

C.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动力不足;13.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某同学以“农业的发展”为主题搜集如下资料。;材料二唐太宗认为:“人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材料三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瓜),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人口增长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为1亿7千

文档评论(0)

shusheng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