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当芒刺转为金毫
明前茶
①8月,刺梨正在由绿转黄,它们在一种名叫缫丝花的灌木上累累垂挂,缀满了半球形的果实,浓郁的芳香令人口舌生津。然而,近观这种诱人的野果,任谁都会心头一凛:不只小小的果实上生满密密麻麻的尖刺,羊儿吃了会扎嘴,猴儿摘了会扎手,连灌木的枝条与叶片上也密布尖刺。加上枝条纵横交错,哪怕大家棉线手套里又戴着一层乳胶手套,剪下果实的过程也让人呲牙咧嘴。乳白的毛刺,微黄的毛刺,还有橙黄色中带有红晕的毛刺,躲在各个角度偷袭,这是标准的“刺中取果”,不一会儿,十个指头都又痒又疼。老妈妈们都带着高考后来体验生活的孙儿,她们以方言传授经验:“俺们的手,要像鸟喙一样,猛地伸进芒刺的空隙,叼住果子就往外扯。”
②那些脸上写满纯真的少年,谁都没想过,自己的高中学费和买参考书的钱,就是他们的奶奶翻山越岭,忍着满手的痒痛,从一棵棵刺梨灌木上收来的。不管是刺梨果汁厂,还是刺梨蜜饯厂,收购鲜果都要求果皮上的尖刺挺立新鲜,要趁着早上尖刺没有被太阳晒软时抢收。
③农产品合作社的负责人燕子,就比这些刚刚高考完的孩子大五六岁,她穿着厚重的苎麻衬衣,麻利地用麻绳将长袖衬衣的袖口扎起来,这样,她就可以踮起脚尖,像猿猴一样伸展双臂,探身到灌木的核心去收刺梨了。燕子带了很多防晒袖套来,让那些细皮嫩肉的姑娘小伙儿穿上,她宣布:“你们谁不比奶奶高出大半个头?奶奶摘外围,你们想法摘高处和灌木中间的果实。记得哦,不要刚扎上一根刺就停下来,你们看看奶奶的手,哪双手不是在荆棘芒刺中锻炼出来的?”
④她一边说,一边给老妈妈们递眼色,仿佛在暗示:“要娃懂事,今天不妨硬起心肠来。”然而,干了不多一会儿,老妈妈们到底开始心疼孙儿了,她们把头上的草帽摘下来给孩子戴上,又摘取芭蕉叶子帮孩子扇风。有的奶奶“哎哟哎哟”地吸着凉气,帮孙儿将手指肚上的刺拔出来。她会牵着孙儿的手,到燕子这里来求助:“给个镊子,这刺扎得太深了……”燕子找出腰包里的镊子替孩子拔刺,拔完后,她把镊子往孩子的手上一递:“替你奶奶把手上的刺拔一拔。我这里有酒精棉片,拔完要替你奶奶消毒。”
⑤这恐怕是山里的少年长到十八九岁,第一次近距离端详奶奶的手,他们冷不丁观察到:在漫长的、奋不顾身的劳作中,奶奶的手都变形了,食指伸不直,中指最上面一截也歪斜了,手上的老茧密布。此时,再调皮的少年也沉默下来,他贴着奶奶的手,仔细观瞧,那手指的皮肤褶皱里,那关节的阴影里,是否藏着不起眼的尖刺。
⑥装满刺梨果的筐子运到山脚下,在抬上小皮卡之前,还要经过就地分拣。拣出来的次果,燕子马上分给大家:“回家清洗,去掉里面的籽,可以做成果茶来保存。摘果那么难,每一粒果实都不应该浪费啊。”
⑦队伍中爆发出长叹声,那些少年没有想到,分拣要被扎一次,少部分带回家去的果实,清洗、沥干与切分,还要再被狠狠地扎一次,但这都是披荆斩棘得来的果实,又怎么舍得丢掉?
⑧回家后,少年与奶奶依照燕子的叮嘱,将去掉果刺与果籽的刺梨一切为二,取家中存放了半年的高山野茶,一层刺梨一层茶,在自家的烤饼炉子里再次焙火。随着温度慢慢升高,果实的味道慢慢渗出,满屋都是茶香与刺梨香,开炉,将黄褐色的刺梨干与茶叶微微放凉,再一同填装到密封小罐里。刺梨的花是明亮的桃红色,艳而不俗,谁能想到,这样明亮的花凋谢后,结出的果实会长出那么多的芒刺,变得酸涩中有强烈的回甘。奶奶用新煮的水沏茶,半球形的刺梨干在高冲的沸水中滴溜溜地旋转起来,像一个中了魔法的精灵。茶水是明亮的橙绿色,一口入喉,祖孙俩都浮起微笑:经过烘焙,刺梨的酸涩味消解了很多,甜香尽出。
⑨很快,孙儿就远离贵州的大山,前往沿海平原去读大学,他收拾行李,带上板蓝根染的床罩和苎麻缝制的蚊帐。奶奶当然没忘了给他带上一罐刺梨茶,说,这茶可治水土不服,比泥土还灵验。
⑩深秋,终于适应了大学生活的孩子,会想起那遗忘了很久的密封罐。开罐之时,他突然愣住了:那山间如侠客暗器一样的刺梨果实,已经转为深褐色,仿佛一枚枚迷你鸟巢,兜着层次丰富的茶香,而那些暗算过他和奶奶的尖刺,已在焙火中,在时光的魔法中,转为一层不可忽视的金毫。它们晶亮迷人,微微发光,散发出茁壮香气,成为了故乡风味的一部分。
(刊载于《北京日报》,有删改)
【导语】这篇散文以刺梨采摘为切入点,通过祖孙两代人的劳动互动,展现了三个维度的深刻意蕴:一是劳动美学的具象化呈现,芒刺与金毫的转化暗喻艰辛劳作的价值升华;二是代际传承的双向教育,少年在采摘中完成从懵懂到理解的生命顿悟;三是乡土情感的物化表达,刺梨茶成为联结故土与远方的文化符号。作者以细腻的感官描写和富有张力的意象转换,构建起一个关于成长、记忆与归属的抒情空间。
18.在采摘刺梨的过程中,少年对刺梨的态度有所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表格。
事件
采摘刺梨
(2)
制作刺梨茶
(4)
态度变化
(1)
无奈
(3)
欣赏
1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