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作文一:《沙漠种树人,种下的是希望还是傲慢?》
爷爷的帆布手套上永远沾着沙粒,指甲缝里嵌着干涸的盐碱,像生长在皮肤里的沙漠纹路。他蹲在绿洲边缘,望着远处此起彼伏的沙丘说:五十年前我爹栽下第一棵梭梭时,沙子会从指缝里漏成沙漏,现在啊,这些根须比人的手掌还深。风沙掠过他的眉骨,却吹不散眼中闪烁的光——那是沙漠与种树人之间,跨越半世纪的无声对话。
我第一次随爷爷进沙漠,是在初中暑假。七月的腾格里像燃烧的熔炉,脚踩在沙面上能听见细响,仿佛沙漠在咀嚼阳光。爷爷在背阴处掏出玻璃瓶,里面装着浑浊的雨水:1972年的暴雨,把三棵柠条苗冲进了沙坑,你爸就是靠这瓶水救活了它们。瓶壁上凝结的水珠顺着他的皱纹滑落,在晒成古铜色的脸上划出银色的轨迹。那时的我不懂,为何爷爷总把枯死的胡杨木当成珍宝,直到看见他用小刀在树干上刻下年份,像在记录老朋友的生辰。
2010年的春天,沙尘暴连续刮了七天。我在电视上看见爷爷的治沙站被黄沙掩埋,拨通电话时却听见他的笑声:沙子埋了梭梭,梭梭也在啃沙子,你看这卫星图,绿色正在吃黄色呢。后来才知道,那场灾难中爷爷带着工人用麦草扎了两公里的方格沙障,像给沙漠缝补伤口的针线。他的手在沙包上磨出血泡,却指着新生的嫩芽说: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活法,我们只是给沙漠递了把梯子。
去年秋天,我带着生态系的同学去治沙站实习。博士生小陈对着枯死的胡杨摇头:根系深度不够,地下水层下降了三米。爷爷却捡起掉落的胡杨叶,放在显微镜下展示叶脉:五十年前这里没有叶脉,现在每片叶子都是地下水的地图。他带着我们在沙丘阴面发现野生的沙拐枣,根系沿着古老的河床延伸,像沙漠写下的草书。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种树人的希望从不是征服沙漠,而是学会与沙漠共舞。
冬至那日,爷爷在治沙站的纪念墙上新增了一行字:1964-2024,三代人,七万棵树,零扩张的绿洲。红漆在黄沙背景下格外醒目,像沙漠里绽放的玫瑰。他摸着粗糙的木牌说:你爸临终前让我别再往北种了,说地下水是沙漠的血脉。现在我们改种耐旱的花棒,让沙子自己决定哪里该绿。月光漫过沙丘,治沙站的灯光像落在沙漠睫毛上的星子,温柔而坚定。
离开时回头望,爷爷的身影在沙丘间移动,像一株移动的胡杨。他不是在改写沙漠的剧本,而是在沙漠的留白处添上注脚——那些深深浅浅的脚印,那些与风沙抗衡的手掌,那些在盐碱地上扎根的绿意,从来不是傲慢的宣言,而是对生命最虔诚的叩问。当种树人学会俯下身听沙漠的呼吸,种下的便不再是对抗的树苗,而是与自然共生的希望。
作文二:《沙漠种树人,种下的是希望还是傲慢?》
生物课讲到生态入侵时,投影仪上闪过西北荒漠化治理的画面。我盯着屏幕上整齐排列的梭梭林,忽然想起姥爷的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画着不规则的根系图,旁边写着:1958年春,强行密植的柠条成了沙子的饵料。那些被风沙啃噬的字迹,像刻在沙漠皮肤上的伤痕,至今仍在隐隐作痛。
第一次随姥爷去民勤,他蹲在枯死的柠条丛前,捡起一节风干的根须:当年我们喊着人定胜天,把耐旱的苗子栽成了仪仗队,却忘了沙漠的风讨厌直线。他的手指划过沙面,留下一道弯曲的痕迹,你看野生的沙棘,根系会顺着沙丘的纹路生长,像沙漠自己织的网。远处的沙丘在热浪中扭曲,仿佛在嘲笑人类对秩序的偏执。
2005年的夏天,姥爷参与的自然修复试验区迎来第一场透雨。我们跟着监测员查看数据,发现自然萌发的沙蓬苗比人工种植的存活率高30%。姥爷摸着沙蓬带刺的叶片说:当年我们总想着改造沙漠,其实沙漠早就把生存密码写在沙粒里——耐旱的种子会等十年,等一场真正属于这里的雨。他的话让我想起敦煌壁画上的飞天,衣袂顺着风沙的走向舒展,那是古人早就懂得的与自然对话的姿态。
在治沙站的陈列室,我看见不同年代的工具:五十年代的铁锹带着暴力的棱角,八十年代的滴灌设备闪着机械的冷光,最新的无人机测绘图上,绿色被精确到每平方米。但姥爷最珍爱的,是一把磨得发亮的木镐,手柄上刻着顺沙而治四个小字——那是他在沙海沉浮半生后,刻进骨髓的领悟。
去年秋天,姥爷带着我们在流动沙丘播撒天然草种。他不让用网格沙障,说:沙子自己会盖被子。三个月后再去,金黄的沙面上冒出星星点点的绿意,像沙漠睁开了眼睛。博士生小李想测量植被覆盖率,姥爷却拦住他:别用尺子量,用耳朵听——当沙子开始唱歌,就是生命在扎根。果然,起风时沙丘发出的不再是刺耳的呼啸,而是带着沙沙的和声,那是沙粒与草根的私语。
站在沙丘顶端,姥爷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绿洲说:年轻时总以为种树人是沙漠的征服者,后来才明白,我们只是沙漠的学生。他的影子被夕阳拉长,与沙丘的轮廓渐渐融合,像一株古老的胡杨,早已把根系伸进沙漠的记忆里。当人类放下改造自然的傲慢,学会用谦卑的姿态播撒希望,那些在黄沙中挺立的绿苗,终将长成连接天地的诗篇。
作文三:《沙漠种树人,种下的是希望还是傲慢?》
爸爸的手机里存着一张照片:二十年前的他蹲在沙丘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