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2025年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25年5月3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
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
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收藏了就等于学习了”“先码住再说”“放进收藏夹吃灰”……这些有趣说法的背后,反映的
是社交媒体用户在面对海量信息时的矛盾心理,既想收集尽可能多的有价值信息,又考虑到自己的认知能
力有限,难以消化过多的数字内容。在信息大爆炸和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用户为满足对数字内容的
个性化需求,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参与内容的筛选、分享和收藏,为自己积累有价值的经验性信息,构
建一个符合自身兴趣和需求的数字信息库和数字知识空间,例如抖音中的好物分享、小红书中的学习经验
贴、微信公众号中的健康“小妙招”等。用户还存在一些长期囤积而不愿清理和删除的情况,例如但
几乎不使用的应用程序、对关键信息的截图、到本地的大量图片和音视频等。在信息巨量化的时代,
这成为了社交媒体用户应对信息过载的一种自我调适和表达个性追求的手段。然而,随着信息的持续涌入,
用户在这个数字信息海洋中迅速积累了大量的数字内容,过多的内容积累也会让用户产生心理压力和混乱,
这样的现象被称为“数字囤积”。这与从古至今人们对实物的囤积有一定相似之处,即大部分人都有囤积
的表现,但并非所有人都呈现临床上表现的囤积病症,甚至达到强迫性囤积的程度。
从概念根源上来说,数字囤积是指“用户积累数字内容,甚至到了失去思考和客观判断的程度,严重
者还会导致压力和混乱”。这一概念最早来自于医学领域,并用“数字囤积症”一词用来描述数字囤积的
极端情况,现在多指“不断积累数字内容并且难以丢弃的行为”。
数字信息的无限性和用户认知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构成数字囤积的关键矛盾。当今,人们面临的是
过载的信息和难以计量的数据,社交媒体上的文字内容和视听内容种类繁杂。用户在浏览这些内容时会被
感兴趣的话题所吸引,权衡价值后选择略过、浏览、囤积或者二次传播。数字囤积还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
影响,例如,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系统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和收藏行为推荐个性化内容,这会进一步强化用
户的数字囤积行为。然而,人的认知能力十分有限,当收藏的内容过多,就会导致信息过载。面对囤积过
量的“个性化”信息,用户在短时间内不能处理和消化这些囤积的信息,会感到无所适从、难以决策,从
而导致用户认知压力和心理混乱。
——摘编自张铮刘晨旭《海量信息下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的心理机制初探》
材料二:
数字囤积分摊了人的记忆负担的同时,又加重了人的精神负担。一方面,杂乱无章囤积各种信息,这
些累积起来的未阅读、内化的信息会造成无形的压力。根据蔡格尼克效应,即朱完成的事情会持续占用人
的太脑记忆,持续堆积的信息过多,好比大量待完成的任务占据大脑,加重压力和焦虑。另一方面各种各
样的信息堆积在同一层空间上不加以管理,造成混乱与失序。而这混乱的观感会给人一种厌烦感,从而降
低用户阅读和整理的意愿,正如众多网友的自嘲:“到我收藏夹吃灰吧”“等亿会就看”“收藏从未停止,
学习从未开始”。低意愿导致行动上缺乏主动性,容易诱发拖延症,在拖延中囤积,在囤积中拖延,于是
加重了数字堆积行为和心理负担。
形成低效的信息消费和知识获取习惯数字囤积看似充实,实则空虚。囤放信息资源而不是消化、内化
成自己的知识,或者稍作扫视就收藏起来不加以处理,走马观花,长此以往形成对信息不加以严谨甄别和
加工的习惯,这既不利于获取优质信息并据此来决策,也不利于知识的增长。数字囤积预期是稍后阅读,
而对内容缺少了解就将其囤积起来,在囤积中阉割了仔细阅读、认真分析、批判吸收的学习的过程。这时
用户更多是记忆信息的路径而不是内容,但是加工信息从而得到知识,再转化成实践中的生产力才是最终
目的。然而,用户却在“收藏即学会”的幻想中,沦为知识的搬运工而不是知识的吸收者。这种异化的信
息消费和学习方式,颠倒原本的目的与方式,其本质是用占有代替了学会。用户在去除了信息处理环节的
情况下,用占有感、控制感代替获得感。
当浸润在这种占有感和控制感中不能自拔时,囤积者也就成为“数字仓鼠”:“把信息保存起来备用,
并误以为这种归档是可以转移到我自己的记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第03讲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分层精练).docx
- (福建卷)2022年中考化学第一次模拟考试(参考答案).doc
- M9U1课文知识复习巩固练习-五年级英语上册单元速记巧练(外研版三起).docx
- 《绞丝旁》教案-五年级上册书法湘美版.docx
- Unit4JourneyAcrossaVastLandDiscoverUsefulStructures过去分词VSVing形式课件高二英语人教版选择性.pptx
- 苏教版高一暑假作业8统计与概率.docx
- 谓语动词与非谓语动词考点母题轻松刷-跑赢2024年英语中考.docx
- 第24讲五官篇(3)耳朵.doc
-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我们先看到了根2教学设计.doc
- 人教A版高一暑假作业3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docx
- 第五章第三节无机非金属材料-高一化学举一反三(人教版2019)(原卷版).docx
- 第14讲三年级下学期英语3BUnit7(下)学案.docx
-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摆一摆想一想1教学设计.doc
- 小班语言教案小兔找太阳.doc
- 2023年上海小升初英语真题专项训练-补全对话与短文含答案解析(牛津上海版试用本).docx
- 第七单元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专项练习-四年级数学下册典型例题(原卷版)苏教版.docx
- Module2复习课学历案-2023-2024学年外研版七年级英语上册.docx
- 信息必刷卷03(济南专用)(参考答案).docx
- 专题19物质的分离与提纯-2023年中考化学考点总复习_1.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