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认识宇宙的历程一课一练选修Ⅰ湘教版地理.docxVIP

第一节认识宇宙的历程一课一练选修Ⅰ湘教版地理.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理选修Ⅰ湘教版第一节认识宇宙的历程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A.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B.两个物体只有物态相同才可能发生扩散现象

C.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有结构的

D.将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压紧后,它们会粘在一起是因为分子在运动

2.小明在学习“从粒子到宇宙”的知识后,有下列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海绵容易被压缩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B.扫地时灰尘飞舞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C.冬季晴天,梳头时会看到头发随梳子飘动,是静电现象

D.在探索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质子

3.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A.分子间只存在引力,不存在斥力

B.在电子、质子和原子中,尺度最小的是质子

C.扫地时灰尘飞舞可以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是有起源、膨胀和演化的

4.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春天柳絮飞舞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面包可以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C.现代研究表明太阳是宇宙中心

D.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5.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A.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恒星是绝对不动的

B.闻气味能鉴别醋和酱油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C.两个物体靠近时相互吸引,则一定是一个物体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带负电

D.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压紧后,它们会粘在一起是因为分子间有吸引力

二、填空题

6.小兰同学在宿舍里吃榴莲糖,香味会弥漫整个房间,这是现象。人们在研究原子的结构过程中,提出了“行星模型”的科学家是。宇宙是无限的,人们对它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和扩大,其中太阳是系中的一员。

7.物理学拓展了人类对微观世界和宏观宇宙的认识。研究发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组成的。银河系、太阳系、地球这三者中空间尺度最大的是

8.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由及的(选填“远”或”近”),人类认识到宇宙是一个有的天体系统,宇宙诞生于的一次大爆炸.现象说明宇宙正在远离我们而去.

9.科学促进技术发展,技术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随着望远镜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着从迷信到科学,从狭隘到广袤的过程.以下对宇宙的认识由先到后的排序是(填序号).①日心说②地心说③大爆炸宇宙论.

10.人类对太阳系及宇宙的探索早就开始了。我国古人提出了“天圆地方”的说法,西方古人则提出了地静说、地平说、天动说等。16世纪初,哥白尼提出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理论——“日心说”。他认为,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着它旋转。后来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相继提出了各种证据,证明了日心说的正确性。当然,现代天文学也发现了日心说的局限性。宇宙浩瀚无边,太阳系不过是银河系偏远悬臂的一支。纵观这个历程,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比如,一个理论被普遍接受并不意味着它就一定是正确的,每个理论都需要用来。我们要保持谦虚,时刻准备接受新的证据和理论,以便更好地理解世界。

三、综合题

11.阅读《探索微观世界》回答问题.

探索微观世界

世上万物都是由分子、原子等组成的,科学家们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是从电子的发现开始的.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孙通过阴极射线实验找到一种比氢原子还要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推断这种带负电的微小粒子是组成各种物质的原子中的一种粒子,人们后来把它叫作电子.电子的发现打破了自古以来认为的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观,开启了人类探索原子世界的大门,汤姆孙也因此获得了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汤姆孙发现电子,在客观上是由于高真空技术的发展,在主观上与他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勇于承认原子的可分性有重大关系.人们从电子发现的历史认识到:发现的最大困难之一,在于摆脱一些传统观念.

电子带负电,而原子是不显电性的,因此那另外一些物质一定带有正电荷.那么,原子中带正电荷的那些物质是怎样的呢?在汤姆孙发现电子之后,对于原子中正、负电荷如何分布的问题,科学界出现了许多见解,其中比较引人注意的是汤姆孙本人提出的一种原子模型.他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而电子则嵌在其中,这就是著名的“枣糕模型”.1909年卢瑟福和他的学生用α粒子轰击金箔时观察到了散射现象,但用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无法解释,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文档评论(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