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收再生稻的发展-华中农业大学彭少兵.pptx

中国机收再生稻的发展-华中农业大学彭少兵.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彭少兵

华中农业大学

2025年粮食作物生产和田间管理技术培训班(第三期)暨水稻单产提升技术网络培训班

2025年5月28日

中国机收再生稻的发展:

政策、技术与未来

1

报告内容

一、发展再生稻的意义

二、机收再生稻发展历程

三、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

四、示范推广宣传工作

五、政策与未来

2

一、发展再生稻的意义

3

再生季植株是从头季稻桩的休眠芽发育生长而来

4

5

有利于增加产量,节本增效,促进农民增收

有利于缓解农忙与减轻劳作强度

再生季稻米品质变优

再生稻实现灾年减灾措施(高温、低温)

再生稻促进种植结构变革

双季稻面积缩减后的回补

提高大户的种粮积极性

►省工►省种►省水►省肥►省药

►省秧田►省季节►增产

►增收

►米质优

发展再生稻是水稻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

十大优势:七省两增一优

6

垩白粒率%

33.7±18.0

9.5±4.9

垩白度%

12.7±7.8

2.5±1.4

直链淀粉%

15.2±4.3

18.7±2.6

国标等级

三级以下

优2

再生季稻米比头季品质更好、口感更优

稻米品质差异比较与食味评价头季和再生季稻米主要品质指标比较

再生季

64.8±5.2

头季

57.6±8.5

头季再生季

7

8

2017年中稻

9

2017年再生稻头季

再生稻头季稻谷价格提高20%

洪涝灾害对早稻危害严重;

再生稻头季米质比常年好;

疫情下全球粮食安全的担忧。

再生稻2020年相比中稻和双季稻实现灾年减损

2020年是多灾多

难的一年,却是成就再生稻的一年

再生稻头季

早稻

10

2022年全国高温干旱分布图(唐启源教授提供)

全国再生稻主产区

11

年份

最大芽数(m-2)

穗数

(m-2)

2021

488

418

2022

794

514

再生稻在2022年高温下并没有减产

12

再生稻生产还是一种

很好的秸秆还田方法

(唐启源教授提供)

13

再生稻的种植模式使湖北省水稻收获次数从3次增加到5次,而且5次收获从7月到11月,有效地减少了国家的储粮成本。

再生稻有利于藏粮于地

孝感市孝南区毛陈镇待价而收的甬优4949再生稻

2017年11月22日

再生稻的比较优势:

同一块地,产的多

同一堆谷,成本低

同一个价,好卖

河南信阳市农科院刘祥臣

15

二、机收再生稻发展历程

16

我国再生稻研究和生产的历史悠久

上世纪30-50年代,四川农学院杨开渠教授在全世界率先系统研究再生稻;

湖北省1953年再生稻面积达到200万亩,上世纪80-90年代发展到约500万亩的高峰。同期,再生稻在四川和福建也大面积种植;

1979年全国成立再生稻研究协作网,筛选品种2000多个;

上世纪80年代,四川率先利用中熟杂交稻品种大面积种植再生稻。

(徐雪宾,1988)

本世纪初开始我国再生稻种植面积快速下降

17

~90年代:~500万亩

2010年:~10万亩

湖北省再生稻的种植面积也快速下降

湖北省适宜种植

再生稻的区域

武汉市

黄冈市

鄂州市

黄石市

随州市

18

再生稻种植面积下降的原因

再生季产量低(150kg/亩);

随着高产杂交稻品种推广,中稻产量越来越高;

当时我国出现卖粮难问题;

劳动力结构改变和人力成本上升。

19

“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

油播种面积与保护农田

生态环境的技术研究与

示范”

“再生稻高效生产模式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009年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傅廷栋院士谢华安院士

20

黄见良教授

湖北再生稻高效生产模式

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00903002)

2010年在武穴大金开展再生稻大田试验

CropPhysiologyandProductionCenter

(CPPC)

华中农业大学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研究中心

21

首席

片区

专家岗位

综合试验站

示范基地

华中农业大学

黄冈

省农科院

黄冈农科院

蕲春

荆州

长江大学

荆州农科院

洪湖

孝感

孝南农技推广中心

孝感农科院

孝南

咸宁

华中农业大学

咸宁农科院

赤壁

湖北省第一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

“一种两收”创新团队(2013-2015)

省种子集团公司负责品种的征集、筛选、评价、展示

22

三、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

23

传统再生稻技术已经不适应当前农业生产方式

头季机械收割是再生稻发展的唯一出路

头季机械收割

文档评论(0)

zhanglaif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张来法,1962年生人,山东农业大学农业教育本科学历,嘉祥县农业局农业经济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济宁市十大科技精英、市百名优秀科技特派员、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县招商引资先进个人称号。共获市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15项,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46篇。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