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
PAGE1
预防毒蛇毒虫叮咬应急救援预案
1.事故特征
1.1危险性分析
被毒蛇毒虫咬伤后毒素进入体内引起的出血、溶血、心肌损害、干扰能量代谢以及引起呼吸肌麻痹和呼吸中枢抑制,严重的可能造成人员丧失活动能力或死亡。
1.2事故可能发生的区域、地点
多发于夏秋蛇类、昆虫(蜜蜂、马蜂等)活动比较活跃的季节,多发于上山观测、设备巡视,在草地、公路、灌木丛行走或进行相关工作时;以及通信铁塔、桅杆等处。
1.3可能造成的伤害
发生被毒蛇毒虫叮咬事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中等中毒的表现包括恶心、呕吐、刺痛感;严重中毒的表现是休克、昏迷、麻痹。
2.应急组织与职责
2.1应急指挥小组
2.1.1职责:其职责包括现场事故处置的指挥、组织、协调、决策等工作,并根据事故发生情况,上报公司事故救援指挥部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并协助援助。
2.1.2组成:组长:事故现场职位最高者。
2.2应急救援小组
2.2.1职责:其职责包括在事故现场实施现场抢救救援,保证被毒蛇毒虫叮咬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处置。
2.2.2组成:组长:事故现场班组长;组员:事故现场班组成员。
3.预防措施
3.1掌握基本知识。在施工人员进入草丛前,应先用棍棒驱赶毒蛇,在深山丛林中作业与时,要随时注意观察周围情况,及时排除隐患,应穿好长袖上衣,长裤及鞋袜,戴好安全帽。
3.2遇到毒蛇时不要惊慌失措,应采用左、右拐弯的走动来躲避追赶的毒蛇,或是站在原处,面向毒蛇,注意来势左右避开,寻找机会拾起树枝自卫。
3.3四肢涂擦防蛇药液及口眼蛇伤解毒片,均能起到预防蛇伤的作用。
3.4向当地医院等有关部门及当地居民了解本地存在的毒蛇毒虫,和发生的被毒蛇毒虫咬伤的事故,根据有关情况提前做好有关预防事宜。
3.5遇蜂窝要迅速离开,不要摇晃树木或捅蜂窝;遇马蜂袭击时,就地蹲下,用衣物保护好自己的头、颈部,马蜂一般很快就会离去。此外,遇袭后千万不要狂奔,否则马蜂会“群起追击”。
4.现场处置
4.1毒蛇咬伤的处理方法
4.1.1咬伤后会出现疼痛,应寻找牙印和肿胀的地方。
4.1.2伤者应保持镇静,原地向同伴求救。切勿惊慌、奔跑,以免加速毒液吸收和扩散。
4.1.3阻止毒液吸收:被咬伤后,蛇毒在3-5分钟内就迅速进入体内,应尽早的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毒液的吸收。
4.1.4绑扎法:被毒蛇咬伤后,立即用布条类、手巾、鞋带等物品,在伤肢上方(向心侧)扎紧,防止毒液扩散,结扎紧度以阻断淋巴和静脉回流为准;结扎时应留下活的结头,便于解开,送医途中应每隔20分钟松绑一次,每次1-2分钟,避免肢体缺血坏死。
4.1.5轻柔的清洗伤口;固定伤口位置低于心脏,使伤者平静,除非必要,否则不让伤者走动。
4.2马蜂咬伤的处理方法
4.2.1蛰伤处立即出现红肿、热痛,并伴有痒感。严重时出现瘀斑、变黑、坏死。
4.2.2全身症状:轻者仅有头痛、头晕、全身不适的表现。若被数十只以上的蜂蛰伤多处,则可能出现发热、肌肉痉挛、呼吸困难,甚至可能呼吸麻痹而死亡。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肝大、出血及黄疸。若对蜂毒过敏者,还可能出现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症状。
4.2.3用碱性溶液(肥皂水)冲洗伤口,然后立即送医治疗。
5.注意事项
拨打“120”报警电话后,应派人接应。
6.报告与电话
6.1在事故发生后立即按照以下程序报告:现场发现者→现场主管→项目部负责人(或安全员)→部门负责人(或安全员)→公司安全保卫部
项目部负责人电话:项目部安全员电话:
部门负责人电话:部门安全员电话:
6.2在事故发生后需要社会协助救援的及时报警:医疗急救电话:120;公安报警电话:11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