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通感PPT课件.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课件设计设计者:向莉院系:文学院2003级汉教五班学号:200310311253《荷塘月色》中的通感

《荷塘月色》中的通感一、教学目标二、教学内容三、教学教材四、教学过程五、课程安排六、板书设计

一、教学目标

01能掌握通感的概念并能准确找出文中典型的通感句。02能理解文章中通感的内涵,并学会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二、教学内容点提取通感点定义通感:是把人的不同种类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式。即感觉的转移。关键词:感觉/转移

三、教学材料

01典型材料:《荷塘月色》02延伸材料及检测材料:《荷塘月色》

四、教学过程

01导入02知识点揭示:《荷塘月色》中的通感03知识点强化:《荷塘月色》04知识点延伸及检测:《荷塘月色》05回归知识点06作业要求

导入

231一提到“望梅止渴”,同学们会有哪些感官感觉呢?(视觉、嗅觉、味觉),这几种感觉都集中于梅子这一事物之中,突出了事物的基本特征。这个成语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通感。那么什么是通感呢?

通感的概念通感:是把人的不同种类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式。即感觉的转移。

《荷塘月色》朱自清背景知识补充欣赏课文讲解学习要求

背景知识:此文写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作者处于苦闷彷徨中。当时他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要求:请同学们迅速地默读《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第四自然段,然后找出其中典型的通感句。

《荷塘月色》讲解:课文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风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大打着朵儿的”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出了荷香清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荷叶的田田的妩媚姿态,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写荷叶的美的情致。

本段写景的技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动静结合。作者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这是静的画面。紧接着他就捕捉那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是动的画面。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二、文章不写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类似写法在初中学过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也有体现,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提问:此段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里作者使用了几种感官感觉?明确: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造成感觉的转移。这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通感”。所以这句话作者同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板书]

2017通感:感觉的转移清香012018相似点022019若有若无,轻淡缥缈032020渺茫的歌声042021(嗅觉)052022(听觉)06

01《荷塘月色》02朱自清03思考分析04补充讲解

要求:下面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一起思考,找出《荷塘月色》第五段中使用了通感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分析它是怎样进行感觉转移的。5分钟时间,将请同学起来回答。

补充讲解:在这里视觉的“光和影”与听觉的“旋律”、“名曲”构成了通感。用“旋律”和“名曲”喻指光和影疏密起伏和轻重浓淡的色调。它是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01020304050607[学生板书]通感:光与影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悠扬,温馨,和谐(听觉)相似点

要求1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