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docxVIP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一:

1.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中一个字进行赏。(4分)

2.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李白,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道士,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

3、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4分)最精妙的两个字是分和挂.(2分)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是一幅静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了,它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头飘过的情景。(2分)(青翠的山峰之上,一线泉水,凌空飞注,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挂字,就又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

2、(4分)①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李白。因为通过描述李白访友未遇的一天中的所见所闻(1分)和所感(1分),抒发了李白对自然山水的热爱(1分)和对友人的真挚感情(1分)②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道士。因为从题目来看,诗是因道士而写。(1分)诗中的景物描写,如桃花、野竹、两三松,都烘托了道士的淡泊、疏放的风骨。(2分)作者访道士的心情从出发的愉悦到不遇的失望,表现作者对道士的仰慕和敬重,其实也侧面表现了道士的人品。(1分)

3、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蕴含了诗人造访道士不遇的惆怅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题分:这是一个拜访类诗题,诗题包括两部分信息:1、拜访的对象是深居山中的道士,2、拜访的结果是不遇。此类词题常见特点是先描述拜访的过程与景色,再抒发不遇的情感。

二:

1.简颈联中的“分”和“挂”字的妙用。(6分)

2.分说明“愁倚两三松”一句中包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

1.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头飘过的情景。(3分)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像看到陡峭的山峰上,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3分)

2.“愁倚两三松”描写了诗人在松树之间徘徊的情形,(1分)表达了诗人访道士不遇之焦不安的心绪(1分)和怅然若失的愁情;(1分)也侧面折射出诗人对道士的渴慕。

解:

1.试题分: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考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最后两句,方才点明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诗题.人们都会有这样的常识:大凡去访亲探友,不能相遇,就会令人焦不安.李白去拜访道士,道士不在道院,又无人知道去向、怎能不使他十分着急呢?尽管道士不在,诗人并没有立即返回,他远道而来,总想能见到道士,同他畅谈一番.愁倚两三松,写得极其生动形象,写诗人等待道士回来,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而道士仍然未回.愁字,颇能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无人知所去,是一般的陈述句.只是说明道士不知所去.是为愁倚两三松句,所作的铺垫.

三、相关知识与创作背景: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因山势高峻直插云天而得名,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大约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赏: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后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分时要抓关键。

首联:“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描述早晨上山途中听到潺潺的溪水声和偶尔从远处传来的汪汪的狗叫声,看到路边的桃花上挂着明净清亮的露珠,显得格外浓艳。(手法:先描写听觉,再描写视觉)关键词语是“带露浓”。其作用:一是点明在描写晨花,二是运用暗示手法:暗写道士身居世外桃源的超凡脱俗。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描述自己在山林深处常常看到鹿群,中午时分还听不到寺院的钟声,只有多情的溪声相伴。关键词语是“树深”、“午”;显然是写山中景、“午景”。这里依然是运用了暗示手法:明写“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

文档评论(0)

建筑工程资料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工程造价员持证人

本人从事建筑行业十年,各种行业资料都有,欢迎咨询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2月19日上传了工程造价员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